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9,(4):101-107
奈保尔的《父子家书》有两个关注点,即他的印度想象和文化身份认同。他的印度想象具有片面、停滞、自我优越和负面的四个主要特征,这与他的文化身份认同相互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探寻的过程。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三个时空维度,这三个时空维度分别是特立尼达、印度与英国,其中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因为奈保尔的个体经历而时隐时现,或被漠视,或得重视,从这三维文化身份此消彼长的变动,可显出奈保尔自我身份的游移性与跨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具有批判殖民主义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流露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默认。在作品中表现为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因素与作者矛盾的后殖民意识。奈保尔以一名知识分子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这个矛盾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奈保尔在小说中突出地刻画了后殖民社会时代非洲丛林地区"大人物"(Big Man)和普通非洲人对西方社会的盲目模仿.奈保尔指出他们的模仿基于这样一种心理:他们想对白人形象的重复达到对权威的表征地置换.然而,一味盲目地模仿并不能取得成功.这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流亡主题。V.S.奈保尔刻画后殖民时代非洲丛林河湾地区一群流亡者的形象,如萨林姆,因达尔,马赫士,舒巴,惠斯曼斯神父,雷蒙德,耶苇特和墨迪,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环境,遭受置换带来的困惑。通过这些描写、刻画,奈保尔拓展了后殖民文学中流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最早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萨姆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奖。奈保尔的这部小说集虽创作于早期,属其试笔之作,却在选材、叙述笔调的冷峻和幽默以及情节的处理方面,与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10.
陆璐 《华章》2012,(20)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其新作《半生》再次向人们昭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小说《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故事的主人翁虽然有着一些与奈何尔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威利则替作者承受了文化冲窘态所致的历史伤痛及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1.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相似文献   

12.
借助表现游走于不同地理及文化空间中的人物的生存问题,奈保尔的小说旨在探讨现代人的命运和伦理困境。通过考察《浮生》与《魔种》中“内”与“外”这两个圆形结构,探讨奈保尔对现代人的伦理思考。在人物的“外部空间”这一层面,威利经历了由印度到英国、非洲、柏林,再回到印度,最终定居英国的生活,其人生轨迹构成一个轮回。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女性的关系这一“内部空间”层面,威利经历了从家庭到家庭的回归,体现了获得幸福的不易。可以说,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在实践“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根本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14.
英国当代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成熟之作<抵达之谜>记录了他在"古老的英格兰心脏"十年生活的感知,包含了作者对文化自觉的认识,标志着作者从边缘走向中心,"抵达"了英国文学经典的行列.本论文关注<抵达之谜>独特的创作技巧,从形式上阐释作品的内涵.首先,<抵达之谜>模糊了传记、随笔与小说的界限,呈现出文体杂糅的特征.传记因素能真实传达离散者的生活体验,而虚构的特征使得人物和背景的象征意义得以呈现.其次,对同一话题的不断修正从形式上体现了来自殖民地的作家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改变认识的学习过程.同时,奈保尔将绘画艺术转化为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的文学想象也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形式魅力,而作品的环形结构及人物、事件的互见也使<抵达之谜>呈现平衡的美.  相似文献   

15.
《灵异推拿师》是奈保尔首部公开出版的小说,突出体现了他早期小说"讽刺性幽默"的风格。分别从人性弱点和殖民历史两个方面对小说作文本细读,赏析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并挖掘作品中喜剧因素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奈保尔评论《萨郎波》的叙事伦理缺场策略,认为奈保尔主要从作品的东方主义叙事风格、古代宗教的妖魔化叙事特征和作家伦理关怀缺场的叙事艺术这三方面分析该小说。奈保尔对《萨郎波》的批评反映他对19世纪欧洲小说基于东方想象的解构批判立场,充分体现奈保尔以道德正义为圭臬的世界主义文学评论观。  相似文献   

18.
奈保尔是当代"换语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由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多重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创作中的"寻根"主题得以凸现,对其小说<抵达之谜>进行分析,进而展示主人公及作者作为陌生人在孤独中的寻根逆旅.  相似文献   

19.
韩艳  黄健人 《文教资料》2006,(20):89-90
在《河湾》中,奈保尔通过描写一个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对前宗主国的盲目模仿,揭示了该国独立后仍不能摆脱困境的原因。奈保尔认为,不切实际的殖民模仿并不能实现对宗主国统治的彻底颠覆,而只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本文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河湾》的殖民模仿主题,肯定了奈保尔非洲要由非洲人统治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