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解决因缺水而影响生产的问题,设计了水井供水的无线监控系统.该系统中用西门子S7-200采集储水池的液位高度以及对水泵的运行进行控制,并且把数据通过GPRS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可实时在线的监控水泵的电压和电流等电量参数、储水池的液位高度、水泵和阀门的工作状态等,本系统有手动、自动、本地、远程等多种控制方式.经在赤峰富邦铜厂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底油气管道的散热问题搭建水平气液两相段塞流换热实验装置。研究冷却液温度4℃条件下无相变冷却过程段塞流的换热特性。实验中采用双平行电导探针、热电偶、热电堆等多种测量手段对冷却条件下段塞流的流动和传热参数进行测量。给出对流换热系数与流动界面分布参数变化规律,表明管道上下壁面由于传热不均存在显著的温差。结果还表明,段塞流对流换热系数受气相表观流速影响较小,流体与下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明显强于与上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固体表面结构对液滴撞击液膜后演变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CLSVOF方法模拟液滴撞击不同尺寸槽道上的表面液膜的流动过程,获得不同槽道高度和宽度时液滴撞击液膜后的演变行为,探索撞击速度、液膜黏度和表面张力对撞击后液膜铺展行为、水花飞溅高度和二次液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槽道结构对液滴撞击液膜后的动态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槽道高度的增加,冠状水花厚度越薄,越容易产生二次液滴;随着液膜黏度的增大,则抑制冠状水花形成与二次液滴的产生;液膜表面张力减小时,射流更加明显,二次液滴数更多,飞溅现象提前,冠状水花消失时间延后。  相似文献   

4.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需要承受高强度的中子辐照和表面热负荷,普通材料难以满足要求,采用流动的液态金属作为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液态金属作为第一壁的关键前提是需要解决其在壁面均匀铺展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在外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与壁面的换热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微槽道表面结构有助于液态金属的铺展。本文以液态金属镓铟锡合金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在外加均匀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以及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并对比两种不同工况下实验结果的差别,研究磁场对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对发动机气体污染物排放、颗粒排放和烟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15个国家在工程机械行业已开始实施欧Ⅱ排放法规并将发动机功率范围扩大至560kW。日本也已相继出台低噪声、清洁排放型工程机械指定制度。因此,开发满足欧Ⅱ排放法规、满足环保及节能的平地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PY190H平地机配置欧Ⅱ排放的康明斯发动机,该发动机对散热系统要求高,采用传统的散热系统满足不了冷却要求,将促使发动机进气温度高,进气密度下降,从而导致排烟增加,功率下降,发动机机体温度升高,所以必须采用独立散热系统才能满足…  相似文献   

6.
采用前躯体煅烧法制备了无机微/纳米材料Cr2O3.利用有机碱的缓慢水解,用无机盐铬源,在水和乙醇或者其他混合溶剂中进行水热反应,首先制得前躯体Cr(OH)3,然后通过煅烧得到Cr2O3微/纳米粒子.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影响前躯体和最终产物尺寸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所使用的有机碱(沉淀剂)的种类.对前躯体采用红外光谱(IR)和热重分析(TG)进行了表征,对产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制备纯度高、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的Sn O2纳米微球的关键是制备条件的优化。本文通过优化反应过程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反应时间和温度、加入氢氧化钠和表面活性剂的量以探寻Sn O2纳米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3,锡源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值为2:1,在温度为200℃下反应6h,制备所得的Sn O2纳米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貌最佳。  相似文献   

8.
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堂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更多的需求。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式,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相关内涵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现状,为改善和促进微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微电容测量技术存在的缺点,根据参比电容和锁定放大技术的微电容测量原理,研制出1种微电容测量仪.该微电容测量仪采用参比测量技术,用锁定放大技术对测量系统的噪声进行抑制.试验表明采用参比测量技术使测量结果不受激励电压波形和幅度影响.该微电容测量仪的最小测量量程达到0.1 pF,其微电容测量电路已申请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0.
正1实验装置图(见图1)2制作材料电源1个,温度传感器1套,水槽1个,搅拌片1块,潜水泵1个,塑料软管2根,12V 6A制冷片以及冷却水槽1个。3制作方法制冷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制冷片的吸热面与吸热片贴合在一起,制冷片的散热面与冷却水槽贴合在一起。吸热片、制冷片、冷却水槽之间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一种涡轮直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热管冷却和冲击冷却对其进行气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两种冷却方式的效果.通过对叶片的表面温度、中截面的换热系数以及总体冷却效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热管冷却时,叶片尾缘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转捩点附近低温区范围分布更广.在相同的主流条件下,热管冷却能达到甚至超过冲击冷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气膜厚度对反气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加热反气泡内外溶液来加热气膜内气体从而改变气膜厚度。实验发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反气泡气膜可以延长其稳定时间,但是当加热反气泡气膜使其厚度超过其稳定存在的阈值时,反气泡的稳定性会急剧下降甚至无法产生反气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溶液表面张力影响很小,这使得文中实验数据合理化。本文为反气泡稳定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并考虑到气膜厚度为微米级,可为微米级气膜传热提供实验素材。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超常热、质传递过程的“瞬态薄层”模型——在超常热、质传递条件下,紧靠介质内受热或质扰动的位置,存在一“薄层”区域,该薄层内的热传导或质量传递必须考虑非经典 (非傅立叶或非费克 )传递效应,在薄层外、介质内其他部分的热、质传递仍近似符合经典热、质传递定律 (傅立叶和费克定律 ) ;“瞬态薄层”内的非经典传递效应只可能在热、质扰动过后的极短瞬时存在。在分析介质内的非傅立叶导热行为的同时,根据热、质传递的可类比性得到非经典质量传递“瞬态薄层”的厚度与质松驰时间、质扩散系数以及质量扰动的强度和瞬时性强弱的定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采用电子冷却液NOVEC 7000为工质的电池液体冷却实验系统,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电池冷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产热机理不同,不同倍率放电时,电池呈现出不同的温度变化特性。发现温度对电池性能有着双重影响:尽管采用热管理手段能够降低电池表面温度,提高电池安全性,但是相应的电池电化学性能严重下降。质量流量的增大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表面最大温度,但在热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必须考虑质量流量增大造成的附加功率(如泵功率)的消耗。在持续充放电过程中,NOVEC 7000工质的沸腾将电池的表面最大温度稳定地维持在34~36℃之间。而以乙二醇溶液为工质时,温度则保持持续增大的趋势。基于微细通道内沸腾换热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在保证电池热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提高系统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冷藏品质、延长货架期,对柱状蔬菜白菜在冷藏集装箱运输前的真空预冷技术进行研究,建立热质迁移数学模型,用实验方法对该数学模型加以验证.在设定真空压力状况下,分别对模拟和实验中的真空室内压力变化、白菜自身温度变化、真空室内相对湿度变化以及白菜质量损失等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的结果数据接近,该模型可对果蔬的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柱状蔬菜真空预冷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可以节约燃油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油冷却船用柴油机的气缸盖、气缸套及其它部件,并使气缸盖出口处冷却温度在大气压力下为100℃或更高。由于提高了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减少了热损失,增加余热回收,从而取得节油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边界层理论,建立含CO2的蒸汽在竖直平板表面凝结换热模型。CO2的存在极大恶化了凝结换热性能。在CO2浓度一定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热流密度逐渐增大,凝结换热系数逐渐减小,界面温度近乎线性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凝结换热系数迅速降低,界面温度逐渐增大。CO2的存在使得凝结液膜表面形成一层气膜,随过冷度的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加,气膜厚度逐渐减小,但气膜厚度要比液膜厚度大一个数量级;随着CO2浓度的增大,液膜厚度与气膜厚度均在减小,但气膜热阻与液膜热阻的比值逐渐增大,并且在高浓度CO2情况下,气膜热阻成为主导热阻。  相似文献   

18.
对NaCl溶液静态闪蒸过程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中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0.26,初始液膜高度为0.1~0.4 m,初始过热度为1.5~40℃。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闪蒸时期,过热度大小对瞬态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同。闪蒸的前期瞬态传热系数随着过热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闪蒸后期开始阶段,瞬态传热系数随着过热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闪蒸后期末尾阶段,过热度对瞬态传热系数影响不明显。瞬态传热系数的峰值随着初始液膜高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实验范围内给出瞬态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在闪蒸过程中,瞬态传热系数的大小显著影响沸腾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