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支持并开展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分析HJ学院校企合作生动实践的基础上,借鉴SFIC模型的协同逻辑,探讨当前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模式中存在的起步阶段治理主体协同基础松散、运行阶段协同化互动运行效率低及尾声阶段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空缺等现实困境,并提出夯实协同基础、提升协同效率及建设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等策略以构建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两个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主动融入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制约校企协同合作的难题。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组织边界的调整、职能权责的整合、运行机制的重构优化等思路,为解决校企协同合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决范式。文章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视角,探索从政策保障机制、信息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及多元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校企协同合作机制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面对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围绕战略协同、文化嵌入和共同治理三大支撑维度,构建校企合作运行的保障条件和长效机制,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主体协同创新,促进多方共赢、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着很好的借鉴,其运行机理与内在机制为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利用"协同理论"可以构建多元平台下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进而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校企双主体协同,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破解“三教”改革中纵深不足、落实不力等问题,以校企双主体协同与“三教”改革的逻辑关系、内在机理为切入点,提出转变职教办学理念,树立社会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机制;完善师资引育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编写与更新机制;围绕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就呈现出教育优先、就业优先的发展趋势,完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最终达到“知识—技能”“工作—成果”一体化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着"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壁炉化"、政策法规"缺失"以及政府"缺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校企合作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为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范式。为了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必须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通过对合作共治的理念重塑、价值融合、法理依据和利益保障机制构建,以实现多元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治理协同。同时,还要加快合作共治的制度体系变革,为校企合作提供"官、产、学"三重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主要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内生动力、校企联动缺乏外在制度保障、创新系统缺乏支持平台与支撑主体等问题。在职教集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包括动力机制、管理机制、投入与分配机制、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在内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硕硕 《福建教育》2024,(17):17-21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表现形式,从构建多元办学新模式、构筑教育教学新机制、共建协同创新新平台等方面,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值赋能。当前,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仍存在多主体协同共治的管理体系尚未理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有效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强化主体共识,建构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关键环节,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突出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效能。  相似文献   

10.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提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态势,应该采取网络化治理模式。这种基于多元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起来的横纵交织权力线和行动线的治理模式,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动及博弈过程中,体现了行动基础的彼此信任、行动主体的多元拓展、行动模式的合作互惠、行动规则的民主协商等特征,而现实的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公共价值创造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为校企合作的网络化治理提供了演化动力。为实现校企合作网络化治理的"善治"目标,应着力在重塑政府角色定位、推动企业主导参与、构建多边战略联盟、加强多元集成创新等趋向路径上下功夫,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可从多元主体治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动态调节机制等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来破解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1+X"证书制度试点是利益相关者协同共治的过程。目前,"校热企冷""一头热""搭便车"等现象成为制约校企深度融合的短板。高职院校应从协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和博弈的理论视角,构建以合作信任机制、共商共建共享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激励机制为内容的多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通过树立大职业教育理念、健全协同治理的法制化制度、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探索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协同治理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举措,为证书制度试点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该研究搜集了2006年至2020年京津冀三地144份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运用ROSTCM6、UCINET等软件,从关键词的词频和中心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然后从与校企合作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技能大赛开展、职教集团建设、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政策的共性、差异性进行了质性归纳和比较。研究发现:三地均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改进、校企合作职教示范单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经费管理等,但同时也存在经费投入差异大、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侧重点不同等差异。对此,建议京冀以职教集团为主体推进校企合作,津冀可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度,京津可提高各区县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并做好监管落实,三地还应优化专业设置,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财政制度,建立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跨区域联合培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产教协同是推动地方振兴发展的动力来源。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的振兴发展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当前,辽宁省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存在着主体间协同意识淡薄、利益诉求不同等问题。为此,教育部门应采取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赢,完善高质量培训体系等措施,创新辽宁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路径,助推辽宁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质性导致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文化冲突的产生。校企文化协同是一个合作双方从冲突逐渐走向融合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应走向深度合作的文化协同,即树立校企合作的文化意识、加强校企合作的文化领导、推动校企合作的文化互动、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职业教育要开展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呈现出任务型自治和项目式自治的非健康状态。从民主合作型治理的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出发,通过强化合作、协商和责任实现校企合作主体双赢共生,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欠发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在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创新环境不佳、协同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不畅、创新要素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平台构建、经费投入、集约管理、动力激励、风险分散等方面健全职业教育联盟功能和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112-115
在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下,协同共建是指具有共生关系的不同服务提供主体,通过资源交换实现自身以及对方发展的合作过程。基于中国当下的农村现实,为推进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多元服务主体间的协同共建在逻辑与实践层面应先于协同治理,而不能照搬西方理论,直接构建以公共服务为旨趣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协同共建的核心机制是通过资源的交换,在政府、商业服务主体与志愿服务组织等三类农村服务主体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付出—回馈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是双边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对254个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在区域分布、建设主体、合作国别、专业分布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庞大的平台体系、构建了多元协同的格局、提供了积极的教育援助、拓展了丰富的合作内容,但也存在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综合类平台比重偏低、人文交流有待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对此,建议通过构建地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提高教育援助的精准性、拓展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重视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等措施来优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