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在乙醉/水介质中,用二乙烯苯(DVB)作交联剂,采用r-射线辐射引发分散聚合技术,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分散共聚合,制得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310-690nm大小的单分散交联型聚苯乙烯微球(PS),考察了分散剂含量、交联剂用量、初始单体浓度、丙烯酸浓度及辐照剂量分别对所得聚合物粒径的影响,研究较适宜的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比了醋酸乙烯(VAC)在传统聚合中和超声波辅助聚合中的单体转化率和乳液粒径分布的差别。在VAC聚合过程中外加超声波环境,单体转化率从92.5 %提高到98.8%,乳液粒子平均粒径从136.7nm减小到101.4nm。在超声波辅助VAC乳液聚合中,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及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靠超声波产生的自由基不足以引发聚合反应,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在引发聚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单介绍了超声波辅助乳液聚合的机理,超声波可以连续提供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的作用是使死聚合物链变的有活性,导致单体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制备纯度高、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的Sn O2纳米微球的关键是制备条件的优化。本文通过优化反应过程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反应时间和温度、加入氢氧化钠和表面活性剂的量以探寻Sn O2纳米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3,锡源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值为2:1,在温度为200℃下反应6h,制备所得的Sn O2纳米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貌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造影剂的颗粒度,减少血池造影剂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质渗出,影响血池造影剂的造影效果,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了三碘苯酚乙基纤维素微球,研究了三碘苯酚与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对微球成球性、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影响,发现两者的质量比为1∶2时成球性最好,所得微球为规整的球形,微球粒径最小,平均粒径D50为3.68μm,载药量为41.4%.  相似文献   

5.
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单分散SiO2纳米微球,垂直沉积法制备了SiO2三维光子晶体薄膜.通过SEM研究了SiO2光子晶体的微观结构,探讨了薄膜内裂痕形成原因与克服办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光子晶体的带隙位置,与理论计算相吻合.光子晶体带隙随着SiO2微球粒径增加带隙红移.  相似文献   

6.
采用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AFM)方法观测聚苯乙烯微球用去离子水和甲醇分散后在云母表面的形貌变化及与衬底之间的作用;初步讨论了分散剂、放置时间、分散时间等对聚苯乙烯微球的影响。结果发现去离子水做为分散剂时,聚苯乙烯微球在云母表面具有单分散性,而以甲醇做为分散剂时则具有多分散性。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法制备丙烯酰胺是以丙烯腈水合酶为催化剂,采用丙烯腈催化水合法制备丙烯酰胺的单体工艺。通过对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比较,探讨了催化水合反应温度、反应液pH值、反应液中丙烯腈浓度、丙烯酰胺浓度等对丙烯腈水合酶催化活性的影响,找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工业化生产创造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法制备尺寸均一、单分散性良好的β-硫化汞超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系统研究汞离子(Hg2+)和半胱氨酸配比、反应温度等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同时,β-硫化汞超球在较宽波长范围内(200~900nm)均产生很强的吸收.在室温标准太阳光下对材料进行的光电测试结果表明,短路电流密度0.12mA·cm-2,开路电压0.40V,填充因子4.4%,转化效率0.21%.这预示该类超球在新型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低TEOS浓度和高TEOS浓度下, TEOS浓度、NH3浓度、H2O浓度对SiO2纳米粒子最终粒径的影响.发现,在低TEOS浓度下制备的粒子,单分散性较好,粒径偏大;在高TEOS浓度下制备的粒子,粒径较小,属于纳米级粒子.另外,在低TEOS浓度和高TEOS浓度下,NH3浓度、H2O浓度对最终粒径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双金属Pd/Co纳米立方体。讨论了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双金属Pd/Co纳米立方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可以简单的制备出双金属Pd/Co纳米立方体,并且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制备的双金属Pd/Co纳米立方体的尺寸越小,形貌更均匀,纳米颗粒的分散性越好。  相似文献   

11.
秸秆的高值转化一直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以[B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溶解小麦秸秆,经乳化-固化-冻干过程制备再生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比较不同浓度秸秆溶液制备的木质纤维素球。结果如下:秸秆溶液浓度为5%时球形态和微观结构最好,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氮吸附能力;较低浓度秸秆溶液制备的球粒径分布更窄;球中纤维素结晶度与秸秆溶液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秸秆溶液浓度是制备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工作对研究再生秸秆木质纤维素多孔球的理化性质和优化制球工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形势下,我国部分单位已经进行了纳米碳酸锶的制备研究,并巳取得一定成绩。纳米材料的合理制备是纳米碳酸锶的应用基础,制备方法按照物料的状态可分为三种: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尤以液相化学法最为普遍。在考察了制备条件,如反应的PH值、辅助剂用量对产物的影响。获得了较佳制备条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碳酸锶的形貌及粒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出由粒径为25nm左右的碳酸锶纳米粒子组装成的纳米棒。  相似文献   

13.
模板技术是制备介观尺度下具有多重结构材料的简单有效方法。本工作围绕纳米微球及其组装结构,一维纳米纤维及其组装结构而开展。其中重点关于核—壳结构凝胶微球的制备,并以此为模板制备包覆复合微球和中空微球,实现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特征尺寸的控制。通过化学改性对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体微粒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单分散凝胶粒子。以核—壳结构凝胶粒子为模板,制备了二氧化钛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及其中空的二氧化钛粒子。发现在无机前体的溶胶凝胶过程中,电场能诱导复合粒子表面形成贯穿的多孔结构。同样思路,制备了二氧化硅、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的核—壳结构和相应的中空微球。对聚苯乙烯胶体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核—壳结构的胶体晶凝胶。以此为模板,与第二种具有响应特性凝胶进行复合,得到了敏感特性的胶体晶凝胶。并研究了此复合凝胶的形态及外场响应特性。以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制备一维结构及其阵列体系。通过调节孔的润湿性,调节一维结构的形态(纤维或中空结构)并可调节双组分核—壳结构纤维的内外相相反转。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交试验法制备对二甲氨基苯甲酸,考察了酯酸物质量比;甲基化温度;水解温度;甲基化时间对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对二甲氨基苯甲酸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酯酸物质的量比为3:1;甲基化温度为50℃;水解温度为150℃;甲基化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与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螯合能力,其配合物作为氢化、氧化偶合、开环聚合、烯类单体聚合、酯化、醚化等反应的催化剂和引发剂,已经成为壳聚糖研究的重点之一.壳聚糖金属络合物在催化剂和人工模拟酶研究应用领域进展迅速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锐孔法,以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和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啶虫脒缓释微胶囊,以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啶虫脒与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比为1∶1、海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00%、氯化钙溶液质量分数为3.00%、质量分数为3.00%的阿拉伯胶溶液25.00 mL.所得微球对啶虫脒的释放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环己烷、正戊醇、水组成的四元微乳体系来合成CdS纳米颗粒,通过反相微乳法、正相微乳法,改变反应物离子的相对浓度,实现了对胶体粒子形貌的调控。在常温常压下,用正相微乳液合成了CdS纳米球,该反应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产率高达97%,因此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干法和湿法高能球磨将Ni-Al原始合金制备成超细粉末并活化成Raney-Ni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表征了球磨后Ni-Al合金及Raney-Ni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以环己酮加氢反应为探针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加氢反应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Ni-Al合金粉末中NiAl3相含量逐渐减少,而Ni2Al3相含量逐渐增加,且其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活化后的Raney-Ni催化剂中只含有金属Ni相.添加甲醇的湿法球磨能明显增加Ni-Al合金颗粒的分散性,活化后的催化剂颗粒变小,分散性增加,从而提高了其环己酮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苯甲醛、镁、溴代环己烷、溴等为主要原料,经 4步反应合成了光敏引发剂α 羟基环己基苯甲酮,改进了其制备过程中第二步的氧化和第三步溴代反应。其中第二步是以氯仿作溶剂,新洁尔灭作相转移催化剂,在室温下进行反应。与原工艺比较,副产物少,后处理简单,收率高。第三步是以四氯化碳作溶剂,醋酸作催化剂进行溴代反应。改进后的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收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模拟生理条件,在离子强度μ=0.1(NaNO3)、T=310±0.2K条件下,采用脉冲极谱法探究了以生命活性分子(Serine,Cysteine,Sdlicylic acid)作为配体与Cu(Ⅱ)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极谱行为,测定了各级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电极过程为准可逆,且各类配合物的形态分布和稳定性差异较大,平衡易受体系组分和浓度的影响.而热力学研究表明,配合反应熵值增加的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反应的活化降低、可逆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