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说,历史无情;其实,历史象创造历史的人民一样,有情,而且有无限深情。”翻译家、中国三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副秘书长江枫这样向我们谈起史沫特莱:她虽然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是历史并不曾忘怀她。她为历史的前进、人类的解  相似文献   

2.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埃德加·斯诺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一起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3S"。1984年我国还专门成立了"3S"研究机构,来研究这三位伟大的西方新闻记者。但是这么多年来,国内对于斯特朗的研究并不多见,"3S"中关于斯特朗的中文研究资料也是最少的。本文对已有的关于斯特朗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其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展开对她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三 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在呼和浩特举行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三 S”研究会会长黄华、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爱泼斯坦、《人民画报》专家魏璐诗和美国朋友韩丁等中外学者、专家和记者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黄华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斯诺说:“无论在我国还是在美国,以及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相似文献   

4.
象白求恩、斯诺、斯特朗一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名字 ,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192 9年初 ,史沫特莱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 ,从苏联进入中国 ,开始她报道和参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的历程。她曾协助宋庆龄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同盟 ,为国外报刊介绍苏区革命斗争的情况 ,在现场报道西安事变 ,去延安采访朱德总司令并写出不朽杰作《伟大的道路 :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她的《中国的战歌》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战地通讯。1933年初 ,史沫特莱因身体原因赴苏联休养 ,同时在那里写作《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 ,之后前往美国 ,于 1934年 10…  相似文献   

5.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史沫特莱在中、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历程及其作品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6.
《三S及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讨论会于3月4日至6日在上海举行。“三S”是3位美国优秀记者史沫特莱(SMEDLEY)、斯特朗(STRONQ)、斯诺(SNOW)的简称。这3位优秀的美国记者,都是在本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的。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年月里,他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向全  相似文献   

7.
王超 《新闻世界》2013,(7):237-238
【摘要】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本文主要以史沫特莱在中国的主要新闻著作为线索,以此来探讨史沫特莱及其新闻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展开对她的新闻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无数国际友好人士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史沫特莱、斯特朗和斯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为三位都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的经历也颇相似,且姓氏均以英文字母"S"为首,所以,他们被合称为"三S"[1]52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这里刊登了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两张珍贵照片。史沫特莱一八九四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九一九年以后,侨居柏林八年。一九二八年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我国,在上海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与鲁迅先生等关系密切。一九三七年春天前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换上八路军粗布灰军装,精神抖擞地参加了战斗的生活。在陕北、在山西抗日前线、在新四军,以及在国统区的武汉等地,她写了许多著名的通讯,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来华采访的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50年前,西方右翼人士曾认为她是国际间谋,但苦于无证据而无法给她定罪。近年来,某些西方学者重提史沫特莱的间谋问题,使这个历史悬案更加复杂。本文探讨这些问题,并对史沫特莱的传奇经历和复杂性格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到中国革命队伍里采访的第二位记者,并且事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所以她的到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界     
首都集会纪念三 S 诞辰11月24日,首都各届人士集会纪念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三 S)的一百、九十三、八十周年诞辰。胡耀邦、胡愈之、黄华、康克清、爱泼斯坦等出席了大会。11月22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三 S 展览。  相似文献   

13.
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记者和作家。1929年她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2年之久,期间撰写了大量的文字,向世界介绍当时的中国。她留下了5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是她生命最后几年的倾心力作。本文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关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着手,探讨史沫特莱执意写作朱德传记的缘起,以及她为写作该书收集素材的艰辛过程;并通过细致比对她收集的朱德史料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的相关内容,揭示了馆藏的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就是其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素材来源。它们既反映了史沫特莱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也是研究朱德其人乃至中国革命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4.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拥有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她不仅用于报道,而且用于说服。在动荡的二十、三十和四十年代,她使用她的打字机,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维护社会正义,还特别关切妇女解放,节制生育,对伤病者的悉心照顾,关心印度的独立,关心中国的革命。按《史沫特莱传》的作者两位麦克金诺的说法,她是一个“辩护记者”。传记的记述,雄辩地证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中共党史的人一定知道史沫特莱,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人也一定知道史沫特莱,对鲁迅先生略知一二的人,也一定知道史沫特莱。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和中国大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里,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事实的确如此,史沫特莱的一生是和中国结缘的一生,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位在中国灾难深重时,真诚地帮助过自己的杰出女性。  相似文献   

16.
小引 艾格尼丝&#183;史沫特莱(1890~1950年)是美国作家,但其文学成就则完成于中国。在到中国之前,她写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1928年底至1941年在中国期间,她以记者身份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击》等反映中国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新闻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鲜为人知的谜:1939年深冬,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女士,千里迢迢专程由上海到偏僻的河南泌阳县采访。当时,她为啥要到泌阳采访?采访了哪些内容?她的泌阳之行在当时引起了哪些反响!?为解开这一连串的“谜”,笔者走访了至今仍健在的89岁高龄的原国民党政府的泌阳县县长陈浴春,和当年协助史沫特莱女士采访的《泌阳民报》编辑、记者焦园甫,以及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县党部的干  相似文献   

18.
永远闪烁的红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发表《西行漫记》的第50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中国三S研究会及各新闻单位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李先念、陈云、聂荣臻等老同志担任了纪念委员会荣誉委员。本刊特请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安危同志与海伦·斯诺联系,这位80高龄的老人在美国到安危的电话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只有她才能写出来的纪念文章。安危曾于1986年在海伦·斯诺身边工作一年,对斯诺和海伦颇有研究,所写《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一文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情况。本刊将这两篇文章一并发表,纪念名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吕梅 《湖北档案》2005,(7):47-47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知名作家和新闻记者,也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她生前经常说:“我一直忘不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是的,史沫特莱虽然是个美国人,但她是属于中国的。她亲自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斗争,并且用她生动的笔触向全世界介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史诗般的业迹。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之际,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协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承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将于7月1日至7月3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展出。该展览此前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这次到宁夏是巡展的第一站,宁夏观众将从展览中看到"向世界报道宁夏的第一位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