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题目 2007年南通市中考试题: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0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相似文献   

3.
王书梅 《学周刊C版》2011,(5):144-144
许多反应一般都伴随较明显的现象,如产生气泡、生成沉淀、变色等,而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无色的酸溶液和碱溶液发生的中和反应,看不到明显现象.悄无声息的在默默反应着,如何探究两者之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相似文献   

4.
焰色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及分析化学必做的实验.然而如何使此实验现象明显、简单快速是人们所争取的目标.本文就介绍了几种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仪器简单且经济安全的焰色反应实验方法,供大家参考适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教版必修2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演示实验的不足,结合实验教学实际,自制了反应容器,改进了实验。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携带、反应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俎杰 《化学教学》2005,(12):31-33
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提出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引发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自主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中考中常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出现,下面以氢氧化钠和盐酸为例谈谈在中考中的应用。一、指示剂的选择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因为现象不明显,所以反应中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1.选择酚酞试液作为指示剂为使中和反应现象更明显,可选择酚酞  相似文献   

8.
金属之间发生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反应类型,通过一体化微型实验方案的设计,铜单质先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铜被氧化为铜离子;铁再和生成的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铁被氧化为二价铁离子;锌再和生成的二价铁离子发生置换反应。一体化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可视性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行教材中溴乙烷消去反应演示实验存在耗时长、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不足,依据演示实验的原理,设计了演示实验的装置,采用强碱氢氧化钾、气(蒸气)-液反应的方式、高于溴乙烷沸点的反应温度以及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润湿的棉团检验烯烃等措施,改进该演示实验.改进后的演示实验,反应速率快、反应完成的程度高、实验现象明显、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题目]某同学为研究硝酸与镁的反应,进行图示实验,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如下:(a)A中为一定浓度的硝酸与Mg片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B后,在B中只生成一种盐,剩余气体遇空气不变色,其体积为原体积的一半.(b)从C中导入D的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7.5.(c)向D加热一段时间后,E中的红色石蕊试纸逐渐变蓝.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次的实验证明,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其焰色反应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可采用新方法:在粉笔粗的一端挖一个尽可能大的凹槽,在凹槽中加满药品,然后在药品滴加适量的酒精,点燃酒精,观察火焰内部的颜色,其实验效果甚佳,你相信吗?不妨试一试!  相似文献   

12.
“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将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8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但反应出现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硫与铜丝反应时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盛有硫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做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首先用H2将试管中的氧气排净,再加热氧化铜,只能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而看不到燃烧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铜与浓硫酸反应在常温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铜丝表面渐渐变黑,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溶液变绿色,随反应的时间推移,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扩散到溶液中,对本实验中出现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一些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找到实验中发生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原因,为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类复分解反应,其中又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最具代表性。但是他们之间的反应和一般的化学反应不同,没有明显的现象。如何确定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反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各种考试中也常常出现。现将实验方法及典型习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铝与盐酸反应中灰色物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铝与酸碱反应是中学化学中学生的一个分组试验,笔者演示该实验时,发现实验现象为:铝片(粗铝)与1mol/L盐酸刚开始几乎不反应,稍微加热,片刻反应即发生,且程度剧烈,有大量气泡生成,同时混有大量灰色物质产生,此时溶液浑浊。当盐酸过量,反应完毕后溶液变澄清。“灰色物质是什么?”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周金明 《中学理科》2006,(12):91-91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经常遇到下面两个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如果按教材P32[实验2—1]操作:“用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再加几滴水”,结果是脱脂棉很难燃烧起来。我个人认为该实验不易成功的原因是,脱脂棉易迅速吸水而潮湿,且水的气化吸收大量的热,达不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不少教师对该演示实验做了探究和改进,但都离不开脱脂棉的燃烧,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两点:(1)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2)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真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出一种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易成功,并且更好地证明了上述两点的实验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做FeCl3溶液与Na2S溶液的性质反应时,得到的实验现象很不一致,差异很大.笔者就此进行了多次反复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影响该反应实验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试剂的滴加顺序、试剂的浓度与用量、反应介质的酸碱性,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18.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19.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中性盐对丙酮碘化反应的动力学影响.在实验的盐浓度范围之内,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呈正盐效应.并对此现象作了初步解释,探讨了离子强度对活化能、指前因子、活化焓和活化熵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许多实验现象的理论解析常存争议,原因是对反应的本质认识不透所至.如:Fe^3 与S^2-反应现象的认识,苯与溴的取代反应中,液溴为何不能用溴水替代,Ca^2 与HCO3^-在同一溶液中为何不能大量共存等问题的认识,已成为一个长期的困惑和疑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澄清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