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人为我们留下多少优秀的作品!今天,当我们吟诵《离骚》,捧读《史记》,沉醉在李杜诗篇,和苏轼一同在精神上放逐时,可曾想过,这些传诵千古的华章,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就的?而且,这些伟大的作者,都是生活在皇权下的,他们是臣民,不是公民。在他们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记录自己的感情状态的。然而他们却成为其所处时代的最早觉醒者,他们曾披发行吟,悲怆问天;也曾流落异乡,在月下孤独徘徊……在流放地,在牢狱中,在痛苦中思想,于是便有了流传万世的诗,便有了千古不朽的文章,这正是…  相似文献   

2.
散文精华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他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乌黑臃肿的云块涌来了,像一张吸墨纸似的把我面前风景…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尼采和萨特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总体上的一致性,尼采和萨特都是激烈的无神论,他们直面宇宙没有内在意义或目的的事实,而不像其他一些思想家试图用谈论绝对精神或绝对存在来代替基督教神学死了的上帝。然而,萨特与尼采相比却是一位既不那么彻底也对生活更少肯定的思想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是那么地强调自由。却拒绝给予意识以能力去克服成为自在自为这一不能满足的渴望,并不对自己反对自然和生成的柏拉图武的偏见提出疑问。当萨特说意识是虚无或一种缺失,是存在中不能填满的黑洞时,尼采却把人的存在与积极性和富足联系在一起,并且他完全抛弃了柏拉图的世界观和一切形而上学形武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和默而索这两个形象之所以成为局外人,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精神家园的缺失,并且正是由于他们对家园的追求和向往导致了他们的局外人地位。本文通过对二人局外人形象的成因追溯,探讨这两个局外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正确地认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他们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做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作出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人口中占的数量不多.但由于它占有知识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自己的方针和政策时,就不能不重视知识分子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创始人、缔造者们自身都是知识分子.他们运用知识改造了社会,也改造了自己,形成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最诸熟知识人…  相似文献   

7.
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上的一位成绩很好的男生喜欢上我,一直到现在;我在小学结拜的一位哥哥,也喜欢我到现在;现在又有几个男生喜欢我。这样一来,我连话都不好跟他们说了。可是最近,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喜欢上那两个男生。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我不希望他们都为我吃醋,我也不知道应该喜欢哪一个,我很矛盾,但是我却控制不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出现了两座高峰,郁达夫和徐打分别是这两大高峰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引起了轰动,然而在文学史上的境遇却迥异。本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他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创作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通俗文学史上有两座绕不过去的高峰:张恨水和张爱玲。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他们其实是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他们都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但程度方面却有差别;他们都执著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但表现方面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观是人追求价值目标的出发点,它支配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生的模式选择。每个人都会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正是由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所以不少的人在相同的外在条件、社会境遇中,却采取了绝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在中国古代有两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学家,他们都面对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但一个执着而痛苦,一个却潇洒而从客,一个“不能变心以从俗”,怀沙自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30年代乡土创作同当时文学批评观念的关系。现代作家既立足乡土,也把握了世界文学的脉博,在创作上表现出新的风貌;而围绕乡土创作的批评活动也运用了新近的心理分析观念,对创作起着互动的阐释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上形成了一种既“现代”亦“乡土”的特征,现代作家的人格结构亦显现于此。  相似文献   

12.
京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小说流派。它的发生、运演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京派作家多学贯中西,但他们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民族文学的传统艺术技巧,追求和谐、圆润、完美的艺术境界。作品圆润精美,情感蕴藉、含蓄,语言古朴、简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大作家阵营:“留日派”与“欧美派”,这些作家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但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史上,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诗歌革命,曾经把白话假定为一种最接近内心的语言,提出了"自然的音节"、"自然的韵律"等创作主张.具有个性主义倾向的小说则尝试着用一种独特的"五四语体"--倾诉式话语--抵达主体的内心世界.在现代汉语建立之初,语言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新的语言能否真实、准确、完整地传达语言背后的内容.相对于这一问题,语言形式上繁与简、雅与俗的讨论,都不具有本质性.现代汉语的修辞理想,与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诉求高度契合,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西方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重点省份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三名家的冰心、林语堂、许地山,都是与基督教有着种种联系的有特色有影响的闽籍作家.他们接受基督教的方式、角度和程度各有不同,对基督文化的体验与思考也有区别,这种不同的影响必然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鲜明地表露出来.本文将他们的思想、作品尤其是审美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去发掘那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与某种新的文化特质,以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闽籍作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们在决绝地反传统时,又不自觉地传承着传统文人的历史品格,形成了基于民族危机感的忧患意识;在个性解放的大潮中,又形成了基于青年敏感性的浓重的感伤情绪;狂飙突进的时代氛围和旧文学阵营的强大,使他们普遍有着激进的心态;随着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作家们因为写作的幼稚、空洞而走向了十字街头的徘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20世纪初步建立了现代文学理论新传统:西方文论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获得了中国视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获得了现代意义;20世纪中国作家和学人提出了新的观念,属于中国自己的创造;中国现代文论摆脱了封建主义的古典意识,获得了"新质",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溶汇和综合。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既要关注文学演进的纵向考察,又要重视文学发展的横向审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获得了新的辨认与评价,区域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也具备了充分的学理依据。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视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共时性参照,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也不能排除历时性比较,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在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相互交叉的视野网络中,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现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文化汇通意义。传统文化视野和区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