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一、嵇康的性格和身世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我国中古一个卓具才华的思想家和音乐家在现在的安徽皖北宿县西北(“谯国铚人”)诞生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嵇康。成年以后的嵇康,不仅有着魁伟的体魄和萧洒飘逸的风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所  相似文献   

2.
嵇康,字叔夜,魏之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生约当公元二二三年,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因与专擅政权的司马氏不合而被杀害。嵇康下狱时,有大学生数千人为其请愿,可见他在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嵇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所作四言诗“文辞壮丽”、风格“清峻”,所写草书“自然意远”,所奏《广陵散》琴曲“声调绝伦”。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和《琴赋》,在我国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惜乎其美学意义较少为人们所阐发。本文试图以上述两篇乐论为主,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嵇康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而又客观存在的嵇康兄弟之谜作出破解,并进而对嵇康兄弟关系进行细致考辨。文章认为,嵇康当排行老三,有两位哥哥。嵇康长兄因较平庸或史料散佚,今已无从确知其名。由于嵇康出生不久父亲即已亡故,长兄以“半父”身份与母亲共同担负了抚育嵇康的重任,对嵇康的人用形成和整个人生的影响最大。他于嵇康38岁或稍前时间谢世。嵇喜为嵇康二兄。他与嵇康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并且关系较为淡薄,对嵇康的生活与思想影响不大。他在嵇康死后,直到晋初仍然在世。由此,文章论定,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思亲诗》之“兄”系特指,都特指长兄。《思亲诗》写作时间与《与山巨源绝交书》相近,系为长兄与母亲而作。  相似文献   

4.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般认为嵇康与山涛就此绝交。但卢弼《三国志集解》、徐公持《魏晋学史》、林家骊《嵇康与山涛“绝交”说质疑》(《史》第五十二辑)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两人并未绝交。以下试从献角度进一步申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嵇康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研究者对其思想多有论述,但大多集中于其玄学家的一面。而忽视其思想中"儒"的一面。这显然把嵇康的思想简单化,不利于全面认识嵇康。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嵇康儒家情怀的具体体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魏晋时期的山涛与嵇康曾同做竹林游,为金兰之交,然后来,二人在政途分道扬镳,一人为司马氏所杀,一人为司马氏重用,《与山巨源绝交书》看起来似乎是二人友情的终结标志,也似乎是二人人生抉择高下不同的一个标志,然笔者认为,嵇康《绝交书》之本意非为与山涛绝交,二人也并未真正绝交。二人的人生选择虽然不同,但在恪守道统上,却是殊途同归,但二人在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上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嵇康只有内圣,未成外王,而山涛则是在那样一个华丽血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个儒家内圣外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嵇康所关注的,是士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与社会责任。通过老庄思想,他论证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格建构的理论。嵇康的人格思想集中体现在养生论中。他提出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个体生命的长延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融为一体。嵇康又提出以音乐养神、山水养神的思想。嵇康的人格实践,从内到外,闪烁着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自然观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认为“自然”是指宇宙的本源,其认识论基础就是他的名实观。嵇康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元气自然、人性自然和度、数(规律)自然待方面。  相似文献   

9.
涂春芬 《文教资料》2012,(29):5-6,72
本文基于王铚其人“学问赅博,尤长于国朝故事”的特点及在其作品《四六话》中的体现,考述《四六话》中涉及的历史掌故、文坛轶事,通过对文本涉及的作家、所涉故事进行注解和补充性的考证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企望对后来者研究王铚及其《四六话》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陈寿《三国志》认为嵇康的性格为"任侠尚奇"。但其任侠的个性少为后世提及。任侠者轻财重义,往往为武士中的领袖。汉末大乱为其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时机。而嵇康亦非寻常文士,其在豪杰中的影响力为统治者忌惮,而钟会的谗言或仅是处决嵇康的一个契机而已。  相似文献   

11.
对魏晋名士嵇康的死,历来颇多争议.但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学者,大多集中于某一点,本文将嵇康死亡的原因总结为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嵇康的死因.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14.
此文对否定嵇康曾任中散大夫的观点不以为然。论据有四:一、嵇康官拜中散大夫,历代史籍有连续性记载;二、嵇康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素养都具备联姻帝室进而荣登中散大夫之位的条件;三、中散大夫一职创设于新莽时期,东汉沿袭,直至南朝始终存在;四、正因为嵇康任过中散大夫,才有后人习惯性的称谓:“嵇中散”  相似文献   

15.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晋会稽兰亭诗风可以追溯到西晋嵇康诗风。东晋一朝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有意识地模仿嵇康诗风,原因有二:一、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崇尚隐逸,主张自适其适,悠游山水之间,此种风气嵇康实为先导。二、会稽本为嵇康故乡,生活在此地的士族遂以嵇康为偶像。但是由于会稽高门士族与嵇康所面对的政治氛围不同,东晋兰亭诗风消解了嵇康诗风中的峻切而得其恬淡。同时,兰亭诗风所阐发的玄理建立在郭象玄学的基础上,又使得兰亭诗风只得嵇康诗风之形而未得其神。  相似文献   

17.
王铚作《四六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在序言里述及四六文之兴并溯其源流,讨论了四六在宋代的流变,认为四六发展到宋时已极盛,但未脱五代衰陋气,直至夏竦等出现才为之一变,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这一文学自觉的时代里,嵇康以其独特而富有成就的诗歌创作高标独出,影响深远。如果把嵇康诗歌中那些情态生动、仪态多变的意象进行整合成连缀,便足以向人们重现嵇康当年的玄远气度和名士风采。透过鸾鹏鸿雁、斥鹦蝤蛙、鸳鸯相鸣等意象群所隐含的深层意蕴,不难看出诗人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9.
史伟 《华章》2011,(28)
魏晋时期,竹林名士嵇康以其毕生实践着理想人格.但实际中,嵇康对理想人格坚持的背后,时时充满了屈从现实与坚守理想,入世关怀与出世逍遥的价值困惑.嵇康的困惑,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可说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之他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嵇康     
<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