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一种新型的功能性咔唑二羧酸配体--9-乙基-3,6-咔唑二甲酸(L1)的合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和单光子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好的紫外吸收和单光子吸收荧光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咔唑衍生物和三芳胺类化合物合成了一种新型咔唑基三芳胺空穴传输材料,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测定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并利用循环伏安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其HOMO能级和LUMO能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空穴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咔唑和4-氯甲基吡啶盐酸盐为原料,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N-(4-吡啶基甲基)咔唑.考察了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其中DMF为最好,在室温下反应产率可达84%.对合成产物的结构用红外、核磁共振、元素分析、质谱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得到的产物与所设计的目标产物结构一致.测定了该化合物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稀土铕(Eu)-丙烯酸(从)-1,10-邻菲略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第二配体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且不同合成方法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咔唑衍生物9-乙基-3-{5-(4-叔丁基苯基)-[1,3,4]二唑-2-苯乙烯基}-咔唑(2)和9-乙基-3,6-双{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苯乙烯基}-咔唑(3),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测定了咔唑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和双光子诱导荧光性质.这些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较大,在800nm波长的激光激发下发出很强的蓝色双光子上转换荧光.实验中观察到了多枝结构在双光子吸收中的协同效应.这样的协同效应部分原因是由于多分枝间电子耦合作用,多分枝分子中重复单元的推拉电子结构和协同效应有效地增强了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  相似文献   

6.
5-氟脲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5-氟尿嘧啶(5-F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在pH为7.4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随着5-Fu浓度的增加,BSA的特征紫外吸收峰逐渐增强,特征荧光峰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计算得到25℃时5-Fu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7.1×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8.5-Fu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为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7.
用TbCl3、二乙三胺五乙酸的酸酐(简写为DTPAA)和对氨基水杨酸的钠盐(简写为PAS)在水溶液中制得了Tb3+的三元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紫外和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对此三元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6-311+ +G(d,p)基组水平上优化计算了对二甲苯(para-xylene PX)分子的基态稳定几何构型及其红外(IR)光谱,并利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在同一基组下研究了PX分子的前26个激发态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结果表明,PX分子的IR光谱的最强吸收由甲基上C-H的伸缩振动所产生;UV-Vis光谱的最强吸收出现在苯环上π→π*电子跃迁的E带,较强吸收出现在甲基上C-H基团的σ→σ*跃迁.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普通载玻片上成功制备ZnO薄膜,对于不同退火温度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S)及光致荧光光谱(PL)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XRD谱表明在300℃、400℃、500℃退火处理的样品都有较好的c轴择优取向,而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择优取向明显改善.透射谱中能观察到明显的ZnO吸收边.用AFM观察到的样品表面形貌表明,退火温度提高使样品表面更加平整,同时粒径变大.PL谱中在380nm附近可观察到明显发光峰.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包合比,比较了不同溶剂对包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中,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分子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