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明瀚  赵可明 《收藏》2008,(10):30-34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包括书法、绘画在内的文化艺术随之迅速发展,涌现出众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间艺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市场。加之宋代几位皇帝对书画艺术的推崇,使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江西吉州窑工匠在河北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的启发下,吸收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彩绘瓷画艺术,显示出清新明快的装饰效果。黑褐色的图案装饰在米黄色的瓷胎上,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描绘的形象特征准确,生动有神。用笔如飞,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充分表达出健康奔放的时代精神。吉祥如意的主题,清新雅致、富于情趣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磁州窑一起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穆俏言 《收藏》2016,(5):74-77
“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它采用当地称之为“斑花石”的一种褐铁矿为颜料,在加施白化妆土的坯体表面用毛笔作画,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彩绘技法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装饰题材范围,艺术表现力也更加突出,白地黑花瓷器逐渐成为磁州窑产品的主流。到了金代,随着彩绘技法的不断成熟,黑与白的搭配运用也愈发灵活多变,除白地黑花外,还出现了黑地白花、白地黑绘划花等多种表现方式。黑彩的色调也一改早期单一的纯黑,而是根据画面需要,在相应部位采用深浅不同的颜料,形成黑、褐两种色调。进入元代以后,磁州窑以往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如刻花、剔花、篦划花、珍珠地等皆已式微,唯独以彩绘作为装饰的白地黑花一花独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  相似文献   

3.
张国英 《收藏》2009,(1):47-47
磁州窑以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独树一帜,并对中国北方各窑场形成很大影响,“白地黑花”也成了磁州窑瓷的代名词。然而在长期的烧造过程中,磁州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还烧造出仿定窑瓷、仿钧窑瓷、仿建窑瓷等等产品,而且在仿烧中创造了“磁州天目”这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田秋平 《收藏》2008,(3):78-80
红绿彩是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底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出的另一种瓷器装饰艺术。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黑彩瓷烧成之后,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添涂出纹饰,再次入窑以低温烧制而成,以往曾称作“宋加彩”。遗憾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作为磁州窑系重要产品的完整的八义窑红绿彩瓷器如今只在美国、日本和国内的几处重要博物馆有收藏。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9)
正"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它采用当地称之为"斑花石"的一种褐铁矿为颜料,在加施白化妆土的坯体表面用毛笔作画,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彩绘技法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装饰题材范围,艺术表现力也更加突出,白地黑花瓷器逐渐成为磁州窑产品的主流。到了金代,随着彩绘技法的不断成熟,黑与白的搭配运用也愈发灵活多变,除白地黑花外,还出现了黑地白花、白地黑绘划花等多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庞洪奇 《收藏》2012,(3):36-43
河北磁州窑素以豪放洒脱的白地黑绘、精美流畅的黑剔花及浓艳热烈的金代红绿彩著称。从磁州窑考古发掘及笔者收藏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元末磁州窑主要窑场之一的观台窑已经停烧,而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烧造中心彭城窑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烧至今。然而,其瓷器烧造不仅品种减少、装饰技法单调,而  相似文献   

7.
正磁州窑与吉州窑作为宋元时期中国南北方两大重要民间窑场,其产品种类丰富,装饰题材及工艺技法多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突出地位。宋金元时期,釉下彩绘是磁州窑与吉州窑共同的表现手法,磁州窑更是将这一技法发扬光大,并且以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影响了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本文以两窑釉下彩绘产品作为切入点,探讨二者工艺技法方面的差异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制瓷工艺对艺术风格的影响"湿法工艺"是磁州窑生产瓷器的一大特色。北方气候干燥,坯体中的水分蒸发很快,因此磁州窑"从产生青坯开始,施白化妆土,刻划、绘画等装饰到施釉的整个过程,需在坯体  相似文献   

8.
赵学锋 《收藏》2011,(6):65-68
磁州窑从北宋开始,由白瓷向彩装饰过渡,逐步形成了白地黑花的装饰风格,并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场。其影响远播大江南北,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形成了一个以磁州窑装饰风格为主要特点的庞大的陶瓷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9.
赵学锋 《收藏》2009,(1):53-55
磁州窑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特点,而在装饰内容上又以窑工对生活的不同感悟或时代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来。磁州窑的装饰内容丰富多彩,以瓷枕装饰为例,如宋代,大多是珍珠地上划出简单的花卉纹饰,也有一部分剔划的人物、动物装饰和文字装饰。  相似文献   

10.
李江 《收藏》2009,(1):48-49
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装饰除绘画外,还大量运用了书法,内容有诗词歌赋、警言佳句、元曲、对联和谜语等,其笔墨豁达,气韵生动,流畅洒脱,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风貌。起初,磁州窑工匠只是在器物的底部书写窑场的窑号或定做者的姓氏及器物用途,大多为单字、多字或孤句。  相似文献   

11.
倘红 《收藏》2008,(11):46-47
扒村窑任令河南省禹州市扒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金而终于元、明。烧造产品有白釉黑花、黄釉黑花、白釉划花、红绿彩、三彩、白釉、黑釉、黄釉等,装饰技法有绘画、划花、剔花,有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白地黑花瓷较有特色,器型丰富,其中瓷枕造型新颖,装饰内容取材广泛、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习惯。瓷枕的枕面装饰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祝扬 《收藏》2007,(11):84-85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无论技法还是理论,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对清代书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晚明画坛“松亭派”书画家——董其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原雪辉 《收藏》2014,(2):61-64
作为宋金时期磁州窑类型中出类拔萃的窑口,品类之丰、制作之精、装饰之美是当阳峪窑的显著特点。在其品种繁多的精美陶瓷制品中,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单一黑色釉装饰和以黑色釉为主要装饰辅以其他技法的复合黑釉装饰,因手法多变、匠心独运、制作精美而成为当阳峪窑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成为中国古代黑釉瓷装饰艺术系列中的璀璨之星。  相似文献   

14.
沈浩注 《收藏》2012,(3):52-56
在中西瓷器贸易达到鼎盛期的18世纪,中国瓷器装饰上出现了西方的人物、花卉、建筑及徽章等种类丰富的西洋图像,瓷器也成为中西方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此时西洋艺术东来,除仿古外,并模仿西洋瓷之绘画,如圣母像,碧眼卷发之人物等,此系以前所未有者。"瓷绘西洋人物图像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装饰题材,有助于西洋绘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君弟 《上海集邮》2012,(6):12-13
陶瓷综合装饰是将多种陶瓷装饰技法施于一器,即"釉上釉下(彩绘)相交错、高温低温(釉彩)相辅佐、雕刻绘画相映衬、人工天然相融汇的手法,使各种技法争奇斗艳,交相辉映,从而达到艺术之最佳境地。"明·五彩云龙纹盖罐(T166—3,图1)采用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逗的装饰,使画面格外娇艳、高贵。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少则采用3种装饰技法。在众多大师的努力下,使作品越来越绚丽多姿,美不胜  相似文献   

16.
本刊编辑部 《收藏》2013,(3):142-145
2009年1月本期推出"瓷上墨韵:磁州窑精品图鉴"专辑,包括窑火绵延·磁州窑影响及探讨、邯郸枕梦·磁州窑瓷枕荟萃、化境黑白·白地黑花装饰,余韵悠长·明清以来演变、传承及市场行情四大版块。2月本期推出"传承与守望——翁氏六代书画珍藏"专题,计有翁万戈、郎绍君、张子宁、杨新、梅墨生、白谦慎、单国霖、王晓秋、拓晓堂等专家学者撰写的9篇论文,这是本刊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合作编发的专题,系统介绍漂泊海外60年的翁同龢后人所传承的书画珍藏。  相似文献   

17.
本刊编辑部 《收藏》2013,(5):142-145
2009年1月本期推出"瓷上墨韵:磁州窑精品图鉴"专辑,包括窑火绵延·磁州窑影响及探讨、邯郸枕梦·磁州窑瓷枕荟萃、化境黑白·白地黑花装饰,余韵悠长·明清以来演变、传承及市场行情四大版块。2月本期推出"传承与守望——翁氏六代书画珍藏"专题,计有翁万戈、郎绍君、张子宁、杨新、梅墨生、白谦慎、单国霖、王晓秋、拓晓堂等专家学者撰写的9篇论文,这是本刊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合作编发的专题,系统介绍漂泊海外60年的翁同龢后人所传承的书画珍藏。同时影印翁氏藏明  相似文献   

18.
张丽萍 《收藏》2009,(1):62-63
磁州窑的瓷枕绘画多以竹雀、芦雁、喜鹊、鹰兔等纹饰作为装饰内容,画面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影响,随景成意,洒脱飘逸,大有野逸之趣。  相似文献   

19.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牟晓林 《收藏》2012,(5):52-58
在中西瓷器贸易达到鼎盛期的18世纪,中国瓷器装饰上出现了西方的人物、花卉、建筑及徽章等种类丰富的西洋图像,瓷器也成为中西方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此时西洋艺术东来,除仿古外,并模仿西洋瓷之绘画,如圣母像,碧眼卷发之人物等,此系以前所未有者。"瓷绘西洋人物图像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装饰题材,有助于西洋绘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国内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等各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