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地市党报的时事编辑,把好时事新闻报道的政治关和业务关并非易事,只有高素质的时事编辑才能胜任这一复杂的脑力劳动。时事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素质之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时事编辑需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培养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和形成每日时事的编辑思想,才能当好新华社稿件的最终“把关人”,在编排稿件时做到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地宣传和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素质之二:要有严谨耐心的作风时事编辑…  相似文献   

2.
时事编辑要育有政治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时事编辑头脑里政治观念这根弦往往容易放松。很容易走入以下三种误区:1.时事新闻是上级新闻单位发来的,我们只要“来什么稿子编什么稿”就行了;2.时事新闻稿源主要来自国家级通讯社或其他权威新闻机构,政治上由这些发稿单位负责把关;3.时事新闻大多是反映国内外发生的事件,远在“天边海外”,难以检查核对。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1996年初在解放军报社视察时曾突出强调要讲政治,要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实践证明,要办好党报,讲政治、讲党性是第一位的.时事报道是党报的重要岗位,时事编辑同样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舆论工具,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阶级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讲政治就是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头脑清醒,不致于迷失方向.很多事例说明,编发新华社稿并非办了“保险”,可以保证绝对不错.因此,时事编辑同其他新闻工作者一样,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要把编发时事新闻上升到把握报纸的正确导向、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一名合格的时事编辑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功底,进而提高自身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编发的稿件“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时事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电稿,对稿件的取舍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哪些作重点报道,哪些作一般性报道,哪些不报道,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闻稿的采写与报道,在我国有一个完整和强大的系统,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提供大量的新闻稿件。作为省市级的报社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能派记者赴国外直接去采访,自己动手去写出第一手的新闻。另外有许多国际事件涉及敏感问题,为保持统一的宣传口径,也需要用新华社的稿子。由于诸多因素,时事编辑的创作空间确实有限,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新华社所发的大量稿件中,挑选所需稿件进行删减,组合成版面,不能像其它版面的编辑那样有自己写成的作品,或按构思的版面内容要求,可大胆地修改来稿。时事编辑抱怨这项工作没有创作空…  相似文献   

5.
作为时事编辑,每天面对的是纷繁众多的新华社来稿,如何把时事新闻报道做好是时事编辑最伤脑筋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本职工作的亲身体会作一下简单阐述。一、时事编辑要处处留心、时时用心,在稿件的选择上就能做到取舍得当每天面对新华社传送的数百篇稿件和上百幅图片,时事编辑要想做到准确地选出新闻价值较强的稿件,就要求我们不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是我们《驻马店日报》的时事版,情况比较特殊,时常被转版稿件和广告占领,每天留出的时事版面所剩无几,而每天最新来稿大都集中在晚上,在有限的版面和…  相似文献   

6.
时事版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新闻性强、报道面宽、信息量大,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读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事新闻的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对各家报纸来说,要将时事版办得具有个性和特色,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时事编辑牢固树立新闻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增强时事版的可读性为目的,在选稿、编稿和排版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让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 新华社每天发稿近百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时事编辑来说,选用哪些稿件上版面,选择哪条稿件上头条必须反复斟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往往…  相似文献   

7.
面对每天成堆的电讯稿,哪些稿件必发,哪些稿件应该发,哪些稿件可发发,也就是电讯稿的选择问题,往往令时事编辑“头晕”.的确,由于版面有限,时事编辑要做“强迫性选择”;由于要满足不同读者的方方面面需求,又要做“需求性选择”.而且,同地方新闻相比,时事新闻报道是零碎而不连贯的,难以预见和计划,选稿也因此成为时事编辑工作中极困难也极为重要的一环.新华社现在平均每天播发15万字、200条左右稿件.这些稿件范围广,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品种齐全,可供挑选的余地很大.要从这些稿件中去粗取精、滤沙淘金,准确、全面、恰当地选稿,必须遵循“三个符合”的原则,抓住“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审读稿件是目前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编辑组织的稿还是自发寄来的稿件,都要审读,审读就是对稿子作出评价和提出处理意见,这是决定稿子是用是退,还是需要修改的一项工作。出版社实行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室主任复审、总编决审。审读稿件后,要写审读报告(也称审稿意见)。审读报告要对稿件的处理提出明确的意见。因此,审读报告是每一个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必然用到的一种编辑应用文体。审读报告是在对稿件进行认真、仔细、全面地审读之后写出的。稿件如何审读,这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夜幕降临,时事编辑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进入“角色”,便满脑子是版面加标题。时事编辑主要精力是处理好新华社电讯稿件。电讯稿不乏好标题,但也有一些标题需要时事编辑再加工。有些稿件经删节后,也需重作标题。因此,制作标题就成了时事编辑每天必唱的一出戏。同自由来稿一样,时事稿件的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题文一致的原则。为此,就  相似文献   

11.
因受条件限制,地市报的时事版都是新华社有什么稿就发什么稿,毫无其它选择余地.近年来,随着地市报竞争的日趋激烈,同一城市就有多张报纸与读者见面,时事报道内容的大同小异,互相雷同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与当地生灵活现的地方新闻相比显得"干巴巴",令编辑无奈,读者无趣.  相似文献   

12.
对我们长期从事报纸工作的人来说,“政治”两字的严肃性自不待言。报纸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旦出了差错,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给报纸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责任的确重大。所以平时采写新闻或编稿都必须十分细心谨慎,斟字酌句,力求报道准确。报社领导严格把关:对哪些稿子该发,哪些稿子不宜发;哪些须早发,哪些须缓发;哪些可以大吹风,哪  相似文献   

13.
我写稿已经十年了。每篇稿子我都抄写得整整齐齐,给报社、电台编辑处理我的稿子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方面,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抄写稿件做到整齐规范,是对编辑劳动的尊重。我们通讯员的稿子从进入报社到被采用,要经过登记、分稿、筛选、修改、组版、排字、校对等多道手续。如果稿件字迹潦草或用字不规范,就会给编辑、排字工人和校对增加许多麻烦。听说有的报社就有这样的规矩:凡字迹潦草  相似文献   

14.
报纸要使读者乐于接受,就要注意研究读者心理,了解他们的口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版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要根据读者的口味组织版面,这样才能提高时事宣传的效果。从接近性上找读者口味,读者对越是接近自己的新闻越愿意看。我们在选发新华社稿子时,凡有安阳的稿件必登,报道河南的消息也尽量登。尺管有些稿子新华社报道前,本报已经登载过,我们还是对新华社的稿子再接着发表,这些都在本市产生了较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提供各类经济信息,让社会各界从中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跳动的脉搏,是报纸时事版应肩负的使命,时事版面的经济服务功能,就是指报纸这种提供经济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国内区域性报纸时事版面经济新闻的最主要来源是新华社稿件。作为时事编辑,每天要从数百条各类新华社稿中捕捉适合本区域读者阅读的经济新闻,需练就快速发现经济新闻价值.的“慧眼”。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7.
过去工作中,我们都是把采、编、播三者分开,干记者编辑的只能采写、编辑稿件,搞播音的只会照稿播稿。现在要走采编播合一的路,一篇稿往往从采到编,从编到播录合成,得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编播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还必须有“一专多能”的本领。编辑除了编写稿子外,还应到现场口头采访、现场录音报道。我们播音员呢,就应在做好播音工作的同时,能够自己采写或编写稿件,还能做到在现场口头采访报道。要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就要多学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重大会议的报道,什么党代会、人民代表会、政协会议、群英会,等等.每逢这些会议,报纸都要集中版面,作为一个宣传战役连续报道.但是,怎样才算报道好这些会议呢?是不是新华社、中新社、本报记者发来什么稿件,我们如实照登,就算完成任务呢?是不是版面多、发稿多,就算尽到了职责?对此,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编辑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问题. 对新闻作品的再加工,这是报纸的任务所确定的,也是按客观规律办报的一个编辑工作准则. 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稿件,有本报记者的稿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项目背景 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对内对外新闻服务的重要任务,多媒体待编稿库是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对内服务的核心,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采写稿件的总集合。这些稿件通过总社各专业编辑系统、各社办报刊编辑系统、分社编辑系统、各种移动发稿系统以及公众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等采写、传递、存储到多媒体待编稿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