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壶》是著名作家邓友梅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乌世保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在他的性格中既有传统旗人生活给他留下的烙印,同时作家又赋予了他新的时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幽默的语言艺术描绘出北京人的生存状态和民俗风情,揭示出浓浓的京味文化。以老舍作品为代表的京味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属于第一代京味文学作品,堪称京味文学的典范。《骆驼祥子》中的京味不仅体现在其对京味语言的娴熟运用,还体现在其对北京地域文化景观、传统风俗和文化性格等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①据《今晚报》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荣”: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位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相似文献   

4.
川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个体性的文化系统,兼具地域之灵气和文化的独立性。姜文的《让子弹飞》并非一部充满浓郁四川地域色彩的电影,却意外地与川渝文化精神契合,体现了一种文化涵养的耐心和文化扩张的野心。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基于原创文学脚本,既坚持作者性,又高扬商业智慧的类型电影操作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鉴于现代生活中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盛行的现状,以《采桑子·重阳》为教学对象,挖掘诗歌中的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一方面总结找寻诗歌主旨意蕴的方法,一方面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相似文献   

6.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京味文学”作为一种区域文学类型,在既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拓展.其阐释路径:(一)作为历史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京味文学,(二)作为依然活跃在当下传媒中的动态现实的京味文学,(三)作为被研究者命名而成为文学史知识的知识型构的京味文学。  相似文献   

10.
向字典鞠躬     
在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说:这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一生和颍州有很深的关系,他本人也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欧阳修的《采桑子》就描绘了西湖美丽的风光,通过对《采桑子》的解读,来分析欧阳修词中的“西湖情结”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赵园女士的《北京:城与人》从京味小说、北京文化、风俗、语言等各方面来阐释北京的乡土性,而海外汉学家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乃是一部从文学作品解读上海文化符号的著作,作者从都市文化着手,在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的框架中提出了都市文化与现代性这一命题.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城市正好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极——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土.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此不断丰富的城市形态与寻求新变的京味文学之间构成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城市定位带来了城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形态的全方位的改变,也必然拓展京味文学的表现空间,从外部为京味文学的新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京味文学在新的历史契机中不断孕育新的生长点,强化自身的文化内涵,因而在北京城市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保持和彰显北京文化特色和品格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一《唐宋词一百首》(吴熊和、陶然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9页,欧阳修《采桑子》“垂柳阑干尽日风”,译文为“栏杆外柳丝垂地,整日在风中摇曳不停。”又: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页210释此  相似文献   

15.
在著名剧作家杨利民的话剧作品《秋天的二人转》中,二人转从未被呈现的丰富意蕴被开发了出来,二人转形象有了一次庄严的蜕变。《秋天的二人转》将二人转艺人作为塑造重点,生动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传达出丰富的二人转文化信息和浓郁而鲜活的北方风情。剧作以火辣辣的关东民间风韵和粗犷而又苍凉的荒野气氛彰显着一种接地气的生命形态,也彰显着杨利民对中国当代话剧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采桑子》是一个常见的词调,吸引了几乎所有词学大家的大力创作,以它为词调通用名的词作流传甚广,颇具研究价值。本文系统介绍了《采桑子》从唐到元的名称来源、格律体式、思想内容、风格特征的传承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18.
这里是北京     
在你的记忆中,北京是什么样子?是六朝古都的悠久历史?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京味浓郁的民俗民情?在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面对着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面对着鳞次栉比的洋快餐店,北京城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怎样让当今的孩子真正感受到北京文化的特有魅力,让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承?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队员们用正宗的京腔京韵告诉您——  相似文献   

19.
彭一雯 《教师》2014,(25):124-125
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首绚丽多彩、真挚感人并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它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西方艺术特点,作为"一个阶段、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上成熟的标志"而得到国际公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借用西方乐器的优势来表达中国古典乐曲的一次有益尝试,此曲既发挥了欧美音乐的优势,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大量优秀的外国影片涌入了中国市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们了解了浓郁的异国特色。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体现了浓郁的英国文化的魁力,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当今青年人对爱情的看法的同时,展现了一幕啼笑皆非的喜剧,却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