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不但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联系,而且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唐宋时期众多文化名人因公或个人游历,沿运河而行,途径虹县留下大量诗文或书法作品。米芾和蔡襄书帖作品流传至今,成为考证虹县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彰显了虹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古代世界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河道水深、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工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隋朝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的开凿 ,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南北经济的交流。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相似文献   

5.
隋唐大运河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张力的文化传播交流路线。加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重点保护、强化管理是切实保护好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运河沟通的不仅仅是南北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南北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存在是构成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源泉和精神主体。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是威尼斯主要的一条运河,也是最繁忙的。它连接 城市的各个岛。大运河岸边有许多豪宅,它们属于有钱的商人、 律师或船长。  相似文献   

7.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漕运对徐州的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漕运的畅通促进了明清小说和地方戏曲的传播,明清时期徐州兴盛的科举教育、繁荣的建筑文化和商业文化也都与便利的漕运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漕运对徐州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推动了徐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杭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对运河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10,25(4):93-95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0.
赤水河既是古代川黔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一条遗产景观丰富的文化线路。明清时期,随着仁岸川盐入黔的发展,沿河两岸兴起了众多盐运商贸古镇。在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古镇出现了商贸特色鲜明、产业经济发达、遗产族群丰富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万历年间泇河开通以后,枣庄逐渐成为明清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由于漕运所带来的物流、人流、商品流在枣庄的聚集,不仅刺激了本土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枣庄区域社会呈现出广收博览、融汇贯通、丰富多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明清家具在我国家具制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清家具从制作风格、造型结构、选用材质、装饰手法、造型艺术等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对于运河城市,它们或是由于运河开通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普通市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或是借助大运河的综合功能超越了城市已有的规模与局限,使城市在空间、人口等方面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运河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内部的循环与交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因为更广泛的交流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更加密切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园林美学发展史上,《长物志》并不能算一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著作,但是蕴含在该著中的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环境设计思想和工艺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是研究晚明园林审美文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9.
颜元学术思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的批判,对佛家、道家“空”“无”思想的批判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延续尧、舜以至孔、孟的以崇尚“实”、“习”为核心的经世致用思想。明王朝的灭亡、清初统治者的执政风格、明末清初的士习风气对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颜元生当斯世,熏炙期间,故有此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