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书强 《兰台世界》2016,(20):119-122
日军策动常德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第六战区的战力。国军制订了第一线兵团利用有利地形逐次抵抗,然后将日军吸引至常德周围,并包围和击破之的计划。常德城作为战术诱饵,是整个会战的关键所在。开罗会议的召开,加速了会战的进程。常德会战不仅在抗战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作为一名常德人,不能不想到在常德会战中,率领8000虎贲将士坚守孤城常德的余程万将军. 余程万,清光绪28年(1902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县荻海区光大乡的涨村,兄弟姊妹八人,排行第二,字石坚,取名程万,有鹏程万里之意.父亲余周武,字纬宏,心地仁厚、大公无私,在当地德高望重,里党间称之为“仁翁”.  相似文献   

3.
常德自古就是湖南西北部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素有“荆湖唇齿、滇黔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11月初,侵华日军向常德城发起攻击. 日寇纠集重兵南下侵犯常德,有其明显的战略意图. 一是制造大陆决战的优势,压制国内反战情绪.二战中,日本是海陆双栖作战,由于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直接对日宣战,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两度遭重创,在海上战场的颓势已无可挽回.  相似文献   

4.
周进银 《档案时空》2015,(11):19-20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古即为"荆楚重镇"的长沙(县)首当其冲,成为日寇入侵的重点。日寇不仅先后四次对长沙展开大规模军事进攻(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而且丧尽天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长沙县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长沙县根据上级党史部门要求,对境内革命遗址进行了普查、登记和评估,共登记革命遗址83处,其中涉及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的遗址达10多处。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的水泥碉堡,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防御建筑.它填补了战壕的防御漏洞,能够抵御敌人的炮火、空中攻击和施放毒气.当年城区矮城墙那座抗战水泥碉堡,就像其他碉堡一样,在常德会战中展现了血染的风采. 常德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1938年7月,武汉形势日趋紧张,湖南成为抗敌前线.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建立湘西游击战区,并随即派出一致抗战流动宣传队(简称“一致剧社”)到常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营造常德城内抗日救国的氛围.一致剧社的队员生活十分艰苦,晚上睡在矮城墙碉堡附近的破旧火星池庙.但他们充满激情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愤怒声讨日军侵华的罪行,使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为常德军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众 《兰台内外》2012,(5):18-19
在壮怀激烈的8年抗战中,有一场战役被众多的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视为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就是发生在1943年的常德会战。这一战惊天地泣鬼神,常德全城尽毁于战火,没有—块青石板路匕没有尸体;这一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仅师长就牺牲了3位,  相似文献   

7.
翻开60年前中国抗日战争的档案史册,中日军队正面战场较大的战役有12次,其中6次都在湖南境内。这就是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的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1944年5月至8月的长衡会战以及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战役这6次会战持续时间长达5年零9个月,日军投入兵力60万余人,中国参战部队200多万人。每次会战,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合计都在数十万以上其作战时间之长,双方用兵之众,战争规模之大,我军歼敌之多,是其他战场所不曾有过的。  相似文献   

8.
1938年4月,日寇在台儿庄遭到惨败之后,野心不死,调动更大兵力,企图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扫荡华北;切断陇海线,以夺取武汉。因此,徐州会战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奔赴前线武汉新闻界为了实地采访徐州会战的情况,组织了战地记者团。其时,我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怀着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情,  相似文献   

9.
资讯     
武陵区:档案局积极参与抗战纪念活动常德市武陵区档案局(馆)充分利用馆藏抗战时期的档案史料,积极组织、参与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协助常德博物馆举办《中日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览》,全力支持湖南经济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常德细菌战》,为《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报刊“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专版”提供了近10万字的文字资料及4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还组织本局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撰写研讨、纪念文章参加“湖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为教育群众牢记历史、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  相似文献   

10.
谭秀荣  姚远 《编辑学报》2013,25(2):124-127
对以报道和揭露日寇常德细菌战暴行而闻名的战时名刊《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的办刊理念、编辑模式和传播策略作了研究。认为其立足高校期刊、肩负抗战救国的担当意识,首先从医学角度报道日寇常德细菌战,以及直击世界医学前沿、建议加强中国医学文献建设、发表在校学生论文、动态栏目调整和设置《通信》等栏目强化传播效果等做法,引领了中国战时医学的新方向,也使高校学术期刊的内涵、外延及其社会功用得到空前的提升,成为战时中国医学期刊成功传播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1.
1938年4月,日寇在台儿庄遭到惨败之后,野心不死,调动更大兵力,企图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铁路,扫荡华北;切断陇海线,以夺取武汉。因此,徐州会战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奔赴前线武汉新闻界为了实地采访徐州会战的情况,组织了战地记者团。其时,我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怀着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情,刚从新加坡来到武汉。我随即和几个华侨同业一起参加该团奔赴前残。由于在二十多个新问记者中,女记者只有我一人,为了战地行动方便,也为了在前线不被人一眼看出我是个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张湖南省沅陵县抗战时期的宣传画.该馆副研究员黄珊琦编著的《老湘雅故事》也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的罪恶事实. 1941年11月4日凌晨5时,日本侵略者飞机在湖南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空投大量带有鼠疫杆菌的谷物、棉纸和不明真相的颗粒,投下地点为常德城中心的关庙街、鸡鹅巷以及东门附近.不久,鼠疫在常德流行,常德市民人心惶惶,常德广德医院收治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13.
周碧华 《传媒》2001,(8):34-35
1998年下半年,一股勃勃生气从常德日报社升起,当时建社仅9年的常德日报社被省内报界誉为"常德日报现象".而在报业改革大潮中率领常德日报社劈风斩浪的,是当时年仅36岁的总编辑王承英.于是,业内人士与其说是在研究"常德日报现象",倒不如说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年轻的报社老总.  相似文献   

14.
张谞 《湖北档案》2006,(3):37-37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一次重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投入了包括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三十多万精锐部队,日本投入了侵华日军的主力第十一军的十余万部队,在荆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反复拉锯血战,来回厮杀.虽然日军最后攻陷了宜昌,但是中国军队也给予了日本侵略军沉重的打击.就在这次战役中,著名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职位最高的中国军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军队将领.  相似文献   

15.
缪平均 《云南档案》2008,(12):29-31
<正>2008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72周年。近来,笔者查阅了陕西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其中有两份发黄褪色的刊物中记述的内容,又一次将笔者带进72年前,中华儿女为抗击日寇,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取义,惊心动魄的时代风云中;又一次使笔者感知中国人民的伟大、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省温岭市档案馆内尘封的历史档案中,有一份清晰地记录七十六年前日寇为抢夺食盐,攻占玉环县(现为玉环市)战略重镇——楚门,双方展开拉锯战,经过激烈的战斗,玉环县军民最终把日寇驱逐出楚门镇的详细战报. 档案记录了当年双方的力量对比,部队组成,战术打法和最终战胜日寇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建设》2005,(8):F0002-F0002
1937年8 ̄9月,驻守江阴的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机日舰。图为我“宁海”舰。1937年12月,国际救济机构在南京建立“安全区”以营救难民。这是一处“难民收容所”。南京失守后,日寇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图为抗战胜利后,1946年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发掘当年的万人坑,白骨森森。9381年指,挥徐州会战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1938年,我东北军第112师在连云港迎击敌寇,在山石上刻下“保卫疆土,复兴中华”的誓言。苏中反“清乡”斗争中,南通警卫团副参谋长贾鸿钧,肩扛缴获的日军96式轻机枪。朱爱周(1901-1940)…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13日,因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南京这座千年古都陷落在了日寇之手,南京城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从日寇进城的第一天起,日寇就对南京人民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今年101岁的杭州老人汪发生,每当回忆起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景象,仍然禁不住失声落泪……  相似文献   

19.
地方年鉴大事记的选材标准应如何掌握,采用什么体裁,语言又有哪些要求,是目前地、市、县年鉴大事记编纂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就参加《常德地区一九八五年年鉴》编纂的一些体会,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的警政制度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在山西长达38年的执政过程中,历经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下,阎锡山顺应了近代警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创设了有山西特点的警政制度,有效地维系着山西的社会稳定.一、警政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创时期(1911-1917).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领导的太原起义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省都督,之后被任命为山西省督军兼省长,控制了山西军政大权.1912年4月,阎锡山在山西都督府设置了警察机构,承袭清末警察机构"巡警道"的称谓和设置[1]384.警察机构在结构、职能划分和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比清末复杂和庞大,成为山西保障社会秩序和阎锡山维持山西统治的重要工具.这一时期山西警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侦缉和警卫,各州县警察部门均设探访队,派有暗警进行侦察和缉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