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关于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把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与摩尼教成为鄂尔浑回鹘汗国国教的时间混为一谈。关于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原因,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文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对摩尼教传入鄂尔浑回鹘的时间和原因进行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参考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活在古代中亚的粟特人在鄂尔浑回鹘汗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宗教信仰、文字等方面对维吾尔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鹘是我国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840年鄂尔浑回鹘汗国灭亡 ,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由于地理、民族、宗教等诸因素的影响 ,对回鹘民族经济、文化及民族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买卖是一种生在维吾尔族较早时间的经济形式。随着定居、农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在鄂尔浑回鹘汗国时期就形成了维吾尔族商贸集市(巴扎)。本文结合维吾尔族古代商业观,简要论述维吾尔族巴扎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摩尼教是3世纪中叶在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6世纪前后经粟特人向西域东部传播.摩尼教在鄂尔浑回鹘人中曾得到广泛流传,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和成果,进一步探讨摩尼教对鄂尔浑回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8.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是它的大批居民从其故地溃退,并散布在从东部长城至西部的库车和乌鲁木齐广大地区的原因。回鹘居民的迁徙分两个阶段:840年回鹘本部和它最亲近的同盟者溃逃,而在866年回鹘汗国的两部地区脱离其余的铁勒部落。在回鹘居民迁入前夕,移民的大部分定居的河西和天山东部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当时中亚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唐帝国、吐蕃王国和回鹘汗国都在争夺这块领土。为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时,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了回鹘的兴衰历史,其墓志反映了唐与回鹘关系之大背景。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内亚历史的学者相信,在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覆灭后,获胜的黠戛斯依照内亚的政治传统,建立了一个包含蒙古高原,特别是鄂尔浑河流域的帝国.而鄂尔浑河流域正是先前许多游牧帝国传统的“中心地带”,包括被打败的回鹘汗国.这些学者进一步认为,大约80多年后,黠戛斯被924年进入蒙古的契丹大军逐出了这一地区.这一系列推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和非常不充分的证据,它们是站不住脚的.对西方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所做研究的考察展示了这种错误认识是如何形成的;此外,对可用证据——文献的,考古的,地理的——细致的考察揭示出,在打败回鹘汗国后,黠戛斯最多只对鄂尔浑河流域进行了短暂而无关紧要的控制.因为一系列因素,黠戛斯人留在了位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故土.当10世纪契丹势力向鄂尔浑河流域扩张时,他们并没有在那里遭遇黠戛斯人.  相似文献   

11.
会昌二年(842年),乌介可汗率领漠北回鹘汗国的残部南迁唐边,试图借助唐朝的力量待机复国。虽然其在各方面的优势都要大于西行的同胞,但是由于在嗌没斯分裂、太和公主归国、武装骚扰唐边界这三大问题上举措当失,并且受到唐朝的儒家“夷夏之辨”的复古思想影响,结果失去了唐朝君臣的信任,终被击溃。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漠北回鹘汗国的法律、汗位继承、职官、军事、婚姻等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维吾尔族,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文化比较先进的成员之一。在历史上,先后有袁纥、韦纥、乌获、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等不同的称呼。远在嗢昆水(鄂尔浑河)游牧时代(744—840),就一直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曾两次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和河北大片失地;唐朝中央也多次敕封他们的首领,维持和亲关系。在经济上,茶、丝、绢、马、贸迁有无。公元840年左右,回鹘汗国在鄂尔浑河流域因畜牧经济的崩溃,加上内乱和外受黠戛斯的进攻,于是西向分三支迁徙。其中一支——元代畏兀儿人的直系祖先——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个世纪末《鄂尔浑碑》发现以来学术界对“桃花石”一词的考释颇为关注。学术界一致认为《鄂尔浑碑》中所载的“桃花石”一词的转写形式为Tanghaě、Tabghaě和Tavghaě本意为“唐朝”、“唐人”,当是突厥语(包括回鹘突厥语)对汉语“唐家”一语的借词,Tanghaě和Tabghaě当源自对“唐家”一语不同的音译。由于受突厥语辅音弱化规律的影响,Tavghaě当是Tabghaě的弱化形式,即b向V的弱化(h→V)。但是,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所谓“拓拨”说和“大汗”说、长期以来各种意见相持不  相似文献   

14.
对岑参在北庭期间创作的"西征诗"所涉及史实,诸家论述多有分歧。根据现有史料,西征的对象应是葛逻禄东支。西征顺利解决了由漠北进入北庭的葛逻禄东支的问题,使葛逻禄汗国、回鹘汗国及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得到协调,对盛唐以后北庭地区的安定,回鹘与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鄂尔浑碑铭文》作为鄂尔浑维吾尔王朝时期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把我们提供当时维吾尔人的意识形态、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邻国关系等方面的珍贵的信息。《鄂尔浑碑铭文》虽然是现实主义体裁的作品但是不乏一些深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地处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汉代就见诸汉文史册,具有悠久的历史。8世纪初形成汗国,9世纪中期,它击溃漠北回鹘汗国。不仅结束了突厥语族在蒙古高原的统治,也为蒙古语族各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7.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漠北时期的回鹘统治阶级曾尊奉摩尼教为国教。9世纪中叶在内乱外患的夹击下,汗国崩溃,西迁到中亚、新疆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政权。除中亚的喀喇汗王朝于10世纪中叶被迫接受伊斯兰教外,其余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崇信这一宗教,这一点已为汉文、回鹘文及其它文字史料和出土文物所证买。随着摩尼教的传入,回鹘摩尼教徒也接受了摩尼文字,用以书写宗教文献。现存摩尼文文献不是很多,且大部分是在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对现存文献进行探索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维吾尔语大致经历了鄂尔浑碑铭文献语言、回鹘文献语言、哈喀尼亚文献语言、察合台语和现代维吾尔语这几个历史阶段,维吾尔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论文主要对维吾尔语名词复数的语法形式及其语法意义进行历史溯源,以期为研究维吾尔语的历时演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