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春秋时代,赋诗之风大行其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成为普遍的现象,实用主义的孔子据此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功用诗论,肯定了“赋诗断章”存在的价值,其后的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以他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新诗论否定了“赋诗断章”的做法,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2.
《左传》所记赋诗三十二例中,或云某某赋某诗,或云某某赋某诗之某章。前者即赋全诗。后者则仅赋某诗中之某一章或某几章,此即春秋时期所称的“赋诗断章”。《左传》于此,记载十分清楚,本不存什么问题。晋杜预注《左传》,倡“断章取义”之说,硬把左氏所记的赋全诗与“赋诗断章”二者混淆起来,并强调“其全称诗篇者,多取前章之义”。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对杜氏之说多般回护。谬误流传于今,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3.
“诗无达诂”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诗学命题。但关于这一理论形成的具体时间,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记载即“诗无达诂”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诗无达诂”理论产生于西汉,作为一种理论总结,最早见于董仲舒的记载。其实,如果要追寻“诗无达诂”的理论源头,完全可以把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进行梳理。春秋时期,特别是鲁定公以前,群臣外交谈判,燕享酬酢,常常赋诗言志。这类记载《左传》中颇多,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等,都是为了适应政治和社交的需要,“以己意说诗”,甚至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4.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行人”。他们以礼义、诚信为工具,运用外交辞令,往往扶危存亡,不辱使命。重要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塑造了“行人”优秀的品格。“行人”的辞令具有3种最基本的特色,即:刚柔相济、善用心理战术和赋诗以明意。随着春秋的结束,战国到来,“行人”失去了他存在的历史条件,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而“行人”辞令也随之衰落。  相似文献   

6.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7.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8.
《迷途笛音》作为普通话测试的必读章,我至今还能背诵一番。章讲述了一个6岁的小男孩由于贪玩,半路上被小伙伴落下后迷了路,碰巧被一位心地善良的乡亲——大家称之为“乡巴佬”的卡廷发现了。卡廷听到哭声便判定这个小男孩一定是迷了路,但他并没有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而是用吹响柳笛的办法引起小男孩的注意,然后与他一起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诗经》由于流传久远,诗篇来源复杂,许多作品不知何人为何而作,这就给后代诗旨的认识留下重重疑团,以致歧说纷纭。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从诗的性质和作用、治《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说诗“以意逆志”、先秦赋诗断章,文字训诂以及对《诗》中赋比兴的认识等方面加以分析,庶几有助于对《诗》旨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赋诗既是"微言相感"的政治交流方式,又是一种文学活动。双向的断章一方面使赋者所表达的意义更加具体、与情境更加契合,另一方面却也使表达有着多义的可能。而具体语境的限制以及比较一致的心理、文化背景和比喻修辞的使用,又限制了歧义的发生。但是,赋诗交流也有因双方文化背景和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诗的"声类"与"义类"着眼点的不同而中断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大量的唐人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鹊楼》,可真算是一篇名作了。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为脍炙人口,流传之广,包括那些对诗歌并无爱好、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人在内,也都非常熟悉它。他们往往用它来说明这样一些道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或者说,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向高处攀登。“赋诗断章,取其  相似文献   

13.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是我国“五四”以后的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他的一些抒情短篇“含蓄、亲切,犹如一座无穷的诗意宝藏”。《断章》是卞之琳的名篇,作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述,这是他一首较长的诗篇中的两节,因为觉得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就单独挑了出来。那知这一挑,在中国新诗史上,就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首诗“俯而读”,似乎字字句句可以读懂;“仰而思”,又似乎有未尽之意。这是因为小诗可以调动读者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来审视。全日制普通高…  相似文献   

14.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15.
汉字王国     
《小学语文》2010,(12):50-50,49
“司空见惯”的来历 据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卸任苏州刺史后回京,好友李司空设豪宴款待,席间命艳丽的歌妓劝酒。刘十分激动,即席赋诗《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开创了“言志”传统,“赋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颇为盛行,人们往往借助诗篇来委婉表达心中的情意。赋诗言志在春秋晚期开始衰歇,一种新的言志样式开始出现。孔子及其弟子一方面将“赋诗”变成“言诗”,一方面改造“赋诗言志”,将“言志”从“赋诗”中解构出来。孔门言志虽然沿承“赋诗言志”传统,但它改变了赋诗来言志的做法,而是直接陈述心中的志向。孔门言志文献在形态上主要呈现两种类型:一是实录型,文本较简短;二是编纂型,其文本较复杂。大抵而论,前者多为实录,后者则经过加工,是出于有意的编纂。通过这些文献,不仅可以了解“赋诗言志”传统的裂变与转向,而且这些文献本身也揭示了孔门的个体修养目标与社会理想,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此外,孔门言志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论语》文本生成的若干信息。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的叙事,用词的分寸感、层次感同他的语言风格是有机融合的。“十分得意”与“九分得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阿Q刚刚与王胡交手失败,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敲了几下,经历了平生的两件屈辱事件以后,他很快地从调戏小尼姑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对小尼姑的“胜利”.不仅给了阿Q以心理补偿,而且使他忘记了屈辱,飘飘然起来。为此:  相似文献   

18.
王茂恒 《学语文》2004,(2):18-18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论语》中篇幅较长、有完整结构、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本文记叙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学家B.A.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五部分“帮助教师完善教育技巧”中,谈到了一种“帮学对子”的模式。帕夫雷什中学新来一位物理教师A.A.菲利波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菲利波夫的指导者,他帮助菲利波夫分析教材、了解学生,带他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同时  相似文献   

20.
要了解《灵山》的叙事特点,首先要了解高行健在小说中围绕“你”、“我”、“他”讲了些什么。整部小说共八十一章,其中“你”出现了三十八章,“我”占了四十章,“他”有三章。“你”、“我”、“他”犹如行者,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此,要弄清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目的及效果,就要首先弄清这三者在小说中各自的行踪,然后才能对小说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