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回顾旧知 授之以法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少年闰土》一课写人物的方法,知道课文是通过写闰土到“我”家来管祭器时同“我”的交往这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的,具体写了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语言(给我讲了四件事)和行动(看瓜刺猹),表明了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抓住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显得真切动人,特别是第四段作者选取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瓜地刺猹、潮汛看鱼等四个典型事例,突出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海边  相似文献   

4.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第四段,讲闰土向“我”讲述四件事。这四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段末最后一小节,点明中心。教好这一段,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导读。一、提示导读,知道写什么提示导读,其方法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加上明显的导语,引导学生接读下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目的,下面是导读的全过程。师(导读):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事,第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闰土对四件稀奇事的娓娓讲述和“我”的感想,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特点。文中“我”和闰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探究。一、揭示课题,引导自学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明确三项任务:(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提出疑难问  相似文献   

7.
《少年闰土》节选自现代伟大作家鲁迅的《故乡》。课文通过回忆,描述了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表现了闰土这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文章写得十分生动,给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照我们一些同学写作文总是写得干巴巴的,不生动,词语用来用去总是那几个。写天空景色就用“晴空万里”,写人物少不了“乌黑的头发,红红的脸蛋”,写事则三言两语就完了……使人看了索然无味。下面就教学《少年闰土》一课,谈谈怎样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些。  相似文献   

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名篇《故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懂得文章记叙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汛跳鱼”四件事,突出了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滨农村少年。我认为,如果从文章的中心看,这样的归纳没有错,但是还不够全面,因为这样的归纳还没有体现文章思路,还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无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拙作《是“这里”还是“那里”》(《教师之友》1998年12期)认为《少年闰土》的两处“这里”系作者的误用(见下文)。朱宗金老师(《“这里”没用错》,《教师之友》1999年12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并没有用错,用错的是闰土;并指出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闰土的年龄、身份的真实反映”,符合人物个性化的要求,是闰土“奋不择言”的产物,符合人物语言情绪化的要求;换言之,作者是故错,并非笔误。然而,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写作文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因为它能强有力地表现写作目的,使中心思想鲜明,深刻。例如:《少年闰土》,鲁迅先生为了表现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选取了以下4件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抬贝、看跳鱼儿。这4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熟悉的事,也是儿童生活中的趣事,具有代表性,使一个勇敢、能干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1.
在《故乡》这篇课文中,作者写到闰土的儿子水生时有这么几笔:“……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乍一看,这个句子只是一般的人物外貌描写,没有重点词语。但往深处一想,则不然了。“黄瘦”是饥饿病弱的面容,而二十年前的闰土,则是“紫色的圆脸”。人物外貌的不同,反映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少年闰土》的观摩课上,我最后总结提问:“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围绕“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知识丰富”这些内容。正待我准备小结时,一个男生又高高举起了小手。我心里纳闷,叫起了他。只听他道:“不能说闰土知识丰富,我看他没有作者(文中的少爷)知道得多!”我问为什么。他说:“闰土讲的事太简单,都是他常见到的和做过的事。他没上过学,肯定没有作者知道的多!”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有的赞同,有的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3.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创作中,它的基本技法和优良传统,就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千百个栩栩如生、家喻户晓的人物典型。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方法。鲁迅的《故乡》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闰土这个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旧社会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和“我”相见时,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这里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纯朴热情、天真活泼的性格。20余年后,“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相见时,中年闰土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者这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与“我”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凤英 《青海教育》2013,(11):46-46
“闰土”是鲁迅塑造的众多经典形象之一,《故乡》中的闰土经历了由纯真的“少年闰土”到苦涩的“中年闰土”的转变,这种转变彰显了命运的无常、时间的沧桑和人物在乱世中生存的艰辛。鲁迅赋予了“闰土”这一形象诸多意义,闰土的形象转变也昭示着作者对于人世变迁、岁月无情、社会不安等的感慨叹息。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4.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  相似文献   

19.
说课 一、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 围绕着闰土和"我"的对话,设计了几个层次:首先读出对话中介绍的四件事,接着抓住"看瓜刺猹"这件事引学生入境,然后通过课文插图体验对话时的情感,最后在学生的原型示范、教师的情境引读下达成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闰土的认识也由粗浅过渡到深入.  相似文献   

20.
动感蒋鸿民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谁最搞笑?谁最博学?谁经常惹祸而又大胆去承认或顶撞长辈?当老师踏入教室,班级热闹得像菜市场一样的情形被打破了。蒋鸿民!蒋鸿民步履蹒跚地走向讲台,你刚才干了什么?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