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想象里没有一个形象不是先从视觉进来的。可是我们有本领在接受了这些形象之后,把它们保留、修改并且组合成想象里最喜爱的各式各种图象和幻象。 ——(英)艾迪生  相似文献   

2.
美感理论是现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它一方面来自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中的心理学,另一方面来自夏夫兹博里的美学.洛克的认识论使美学从形而上学转向心理学层面,但这种认识论本身却不具有审美内涵,因此,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根据夏夫兹博里的美学观念对洛克的认识论进行了改造,从而形成了美感理论.哈奇生和艾迪生分别用"内在感"和"想象"来指美感,并论述了美感的本质特征,即非功利性和直觉性.美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美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1,(1):70-70
1712年,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写道:“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会笑。”现代科学将对此番评论进行改写。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作出脱离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有效的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中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科学理性的极力崇拜和对西方写实主义的片面追求,五四新小说的想象力曾一度处在现实真实、科学常识和现实意图的束缚之下。传统小说的神秘想象瞬间绝踪灭迹;西方现代派的非理性想象也失去了被理解的土壤。想象力被小心翼翼的局限在合科学性、合现实真实性的狭小范围之内。再现性想象成了作家们创作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缺乏自由想象的小说也是缺乏真正的表现力的小说。被束缚的想象力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艺术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机制,想象是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东西方不同的文明起源与文化背景导致形式各异的想象,在动画创作上显现出物质与精神两种完全不同的想象思维方式,包括动画故事想象创作及动画形象的想象创作。比较东西方想象创作思维的文化基础,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动画的创造性想象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精神内涵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李白不仅作为一名诗人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身上被后世所赋予的神话传说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李白形象。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一形象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和加工,更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约翰·斯科特等18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诗人,以及盖伊·加夫利尔·凯等20世纪西方小说家笔下的李白形象。李白时而是个中国的好官,时而是个放荡形骸的艺术家,时而又是位东方的智慧哲人。在李白形象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文学想象的魅力和文化利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11.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很容易被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近似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论,或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而这都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含义。文章认为,"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论,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它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 ,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 ;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 ,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 ,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描述和分析实践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的话语生成过程 ,就足见实践美学是世界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而且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体系 ;它具有美学的现代性 ,并且包含了后现代性的提问及其历史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神思"是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范畴,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文章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切入,从"神思"、"灵感"概念及其异同方面,探讨两者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 ,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 ,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 ,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 ,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6.
悲剧既可指作为艺术门类中之戏剧悲剧,又可指美学概念的悲剧。本文在此讨论美学范畴之悲剧。从悲剧起源入手,通过对悲剧发展历程中几家学说之梳理分析,见出悲剧精神之本质内涵是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抗争,抗争演化的具体形态——行动和对抗主体的最终毁灭是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流派。在标新立异的先锋派艺术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从而导致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趋于模糊之时,它却摈弃了美学家应有的批判精神,一味对新艺术采取亲和的态度,企图以艺术的制度论为其作理论辩护。然而,由于艺术制度论放弃了对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探寻,它最终不能真正把握艺术的本质。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本质其实在于艺术所固有的人文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美学分别产生于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先秦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性及善与美的教化性;古希腊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艺术对现实的再现性及真与美的功利性。中国的艺术哲学产生于魏晋时期,《文心雕龙》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代随着人性复苏、艺术哲学的发展,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才得以诞生。中西方美学体系形成之展开方式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9.
鲍姆嘉登在哲学尚在寻求和确立其自身学科独立性的时代,针对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对立,提出建构sthetik的设想,并初步完成了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为彼时从属于低级系科的文学和哲学之间架构起一个理论的桥梁,也为后世美学、艺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例。鲍姆嘉登的美学构想直接影响到德国古典美学家特别是康德在美学向度上的思考,而他提出并着力阐述的审美的真、与理性相类似的思维等理论范畴和命题则在理性主义时代为艺术、审美的存在和价值的合法性乃至优先性奠定了基础,无愧于美学之父的荣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史的真实性首先牵扯到历史的真实性问题。针对美学史中真实性的申述,就美学史中常见的“时间序列安排与历法意义上时间顺序完全一致、精英和经典的美学思想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清晰的逻辑性是追求的目的、中国美学史概念本身的单纯性以及美学思想的传播途径”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