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也是古代善于运用语言的大师。不论在思想方面还是文学方面,他对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孟子在当时就以好辩称世,而他的辩论又是有着高度技巧的,所以又可以说他是一个雄辩家。《孟子》一书就是记录孟子的言论的,我仉从这部书去探讨孟子的辩论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是不无帮助作用的,对当今的社会政治活动和国际上的外交斗争是大有借鉴作用的。一、孟子所处的时代任何文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在谈孟子的辩论技巧之前,必须首先说明一下产生  相似文献   

2.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  相似文献   

3.
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像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不闻。孟子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让这些王公大人心悦诚服。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各位王公大人的呢?笔者将以《孟子·梁惠王章句》为例,将孟子的辩论艺术分为三步,即料鳖如神、诱鳖入瓮、醉鳖于瓮,来阐释孟子的辩论技巧。一、料鳖如神正所谓“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论辩著称,其逻辑细致缜密,其思想悠远深邃,其语言气势磅礴,其旨归耐人寻味。通观《孟子》全书,精彩的词汇,机智的辩论大部分建立在以《诗经》、《尚书》为论据的基础之上。作为两部经典,在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辐射到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孟子》中所引用的《诗经》、《尚书》角度,剖析孟子对《诗经》、《尚书》的解读观,以此来展现孟子对古代文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致认为(孟子)有策上风,雄辩滔滔。这是对(孟子)风格较为准确的概括。然而,仅此大而化之的概括还万够,只有对其辩难技巧进行具体的把握才能略知形成辩难色彩的方法及所以然的原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辩论,足以体现《孟子》的辩风。宣王一方坚持霸道,孟子一方坚持王道,辩论以孟子获全胜而告终,孟子采用的辩难技巧如下:一、引人入毂击中要害其含义为:不是按照对方的思路辩下去,而是转移对方的话题,使之进入自己的圈套,然后击中要害。文章用了三个步骤引人入毂,才把话题由齐宣王南霸道最后…  相似文献   

6.
《庄暴见孟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记述了孟子一次见齐宣王并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的过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孟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雄辩家,其机智的应变能力,清晰的论辩逻辑,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本文紧就《庄暴见孟子》一文窥蠡孟子的游说技巧。移花接木巧妙转题在辩论或游说中,如果话题或观点对己方不利,或比较难辩,就不妨采用移花接木也叫李代桃僵的方法,在…  相似文献   

7.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温故知新,延伸拓展。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以及孟子语录体散文的语言风格、论辩技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此文,可引导学生新旧对接,生发联系,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林立 ,百家争鸣 ,文学界、思想界一度繁荣。仔细研读诸子语录 ,不难发现 ,不仅其思想深刻、哲理内涵丰富、文辞优美 ,其语言亦睿智、机辩、文思敏捷巧妙 ,闪烁着辩论艺术的光芒。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誉的孟子即为辩论的高手 ,其门人公都子尝告之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可见 ,时人即以雄辩者目之。孟子的好辩也是时势所致 ,若其也似孔子那样温柔和爱 ,以与百家相竞逐 ,恐不能唤起一般之注意 ,所以孟子固自言 :“予艺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孟子》一书或气势雄浑 ,咄咄逼人 ,或婉言机巧 ,锋藏不露。…  相似文献   

11.
《孟子》作于《尔雅》之后,仔细研读它,可以发现里边保存着不少训诂材料。书中,不论是义正辞严的说理也好,高谈雄辩的论证也好,还是幽默谐趣的比喻也好,都具有明畅、犀利的风格。作者富于语言的技巧,为表达的需要,为加强论辩的说理性和  相似文献   

12.
孟子及其著作《孟子》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孟子吸引众多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研究,一部《孟子》值得许多语言学家探索其中的语言奥秘。《孟子》语言的句式是形成其多变的风格及论辩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句式并不是一成不变、长篇大论,而是长短交替,整散结合、句式变换灵活。文章就从《孟子》的句式入手,对其特点以及使用意义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14.
李瑞 《文教资料》2014,(16):94-95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三种关于人性的论断: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及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跨时代地首次提出“性善论”,指出人生而有行善的倾向,这对中国道德文明乃至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有深远影响,《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对人性的辩论亦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战争观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前者隐含着对战争技巧的不屑态度;后者在论及具体战争中小国面对大国的攻伐时,则显示出孟子战争观念的局限所在,这种局限恰好在于孟子对战争技巧的反对。然而从孟子对《司马法》的继承中能够得知孟子并非接触不到有关战争技巧的理论资源。其反对的原因在于儒家内部理论体系的惯性和学派论辩的话语需要。至战国中后期,孟子战争理论在《曹沫之陈》的承继与超越中实现了儒家学说的蜕变。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雄辩有其技巧,如抬高倾听者的心理预期、在漂亮的语言中蕴含逻辑思辨以及用常识来纠正时代、个人的偏见等。同时,孟子辩之“雄”更体现在他的辩论并不是“为辩而辩”,而是“为用而辩”,并在“为用而辩”中始终凸显“仁政”“王道”的价值观。学习孟子,不仅要理解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更要去发掘他沟通、传递这些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作为经典内涵无尽,其文章结构对先秦议论文体的成熟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孟子》诸篇与庄子《逍遥游》论证异同,梳理了先秦议论文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孟子与孔子双峰并峙,堪称百世楷模。在封建社会,《孟子》与《论语》同列“四书”,被钦定为读书求仕的标准教材,其地位不言而喻;而《孟子》较《论语》又有了明显的发展,书中长于言辞,善用比喻,以详申细述著称,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早有定论,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9.
孟子,名轲,本是鲁国人,但由于家族没落,迁居邹地。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施行仁政。晚年退居立说,编撰《孟子》七篇,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孟子的文章,笔挟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说理精辟,文字流畅,颇富雄辩家气概,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笔者仅撷取《孟子》中的几个例子,谈谈他的思辨艺术。一、善用比喻。比喻是孟子进行辩论或阐述道理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他运用得最多最纯熟的方法。《告子篇》中,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是处士横议的时代,是舌战的时代,是演讲、论辩术发展的鼎盛时代。号称战国群雄中的舌战大师——孟子,就精于辩论术,他能自如运用各种辩论技巧,他在任何一次言谈中,都能清楚地看到所谈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对于这个问题自己头脑中有着圆满的解答。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我们就可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