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是一种面向广大儿童的特殊文学形式。随着儿童观由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移,儿童文学作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选取儿童畅销书《艾薇与豆豆》系列为个案,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践行。与传统的正面形象作品不同,该系列作品通过塑造"淘而不恶"的顽童形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游戏设计、真实的成人孩子冲突,还原了孩子的本来面貌,很好地践行了儿童本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书写具有“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多质性。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视域中,新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叙事既受到五四儿童本位观的理论助力,又不曾脱离自左翼儿童文学开创的“革命范式”。从元概念出发,新中国儿童文学存在表征“一体化”思想与确立自身“主体性”的矛盾。一方面,新中国儿童文学利用“体制化”的身体书写传达政治性与革命性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反体制化”的身体书写彰显了儿童文学“为儿童”与“为文学”的本体内涵。具体而论,身体话语呈现出“自属”与“他属”两种性质,其实质是新中国儿童文学“写儿童”与“为儿童”两种创作观念的混杂与统一。负载过于沉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会阻滞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自然发展,身体书写是儿童文学调和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协商载体,进而缓解了儿童与成人“不对位”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4.
陆敏洁 《文教资料》2014,(29):89-91
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有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构起了一条独特的儿童形象长廊。本文以曹文轩、金曾豪、黄蓓佳三位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例,运用玛利亚·尼古拉耶娃《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的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对乡土儿童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从五六十年代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到八十年代倡导儿童文学应担起“重新塑造民族性格”的职责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一直受到特殊关注 ,最终发展为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训诫价值 ,忽视其审美价值。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 ,往往表现为对儿童世界的粗暴干涉 ,即用成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去评判作品 ,而漠视儿童文学本身所特有的美学原则。正如瑞典儿童文学理论家尼古拉耶娃指出 :“他们在作品寻找的是主题、意识形态、训诫和教育的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作品提供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那么艺术上的缺陷是可以原…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的概念历来是文学界讨论的焦点。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及后人的总结都离不开儿童心理的因素。儿童本位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的审美特征展示了儿童的心理,展现了儿童小说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玉涵 《文教资料》2013,(32):56-58
儿童的被发现,使得儿童从“缩小的成人”变为一个独立主体,在儿童小说中,男孩作为一类特殊的主体是被作家建构出来的。从儿童小说中男孩形象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男孩身份内涵的转变,新时期,男孩的身份内涵从集体性向个体性转换,在不同性别作家笔下呈现出多元的建构。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儿童小说中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男孩的形象分析,探讨男女作家的性别差异对塑造男孩形象特点和叙事视角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儿童视角”的文学,即认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且是一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文学.这个看法有合理的一面,但若仅止于此,就不全面了.以这种片面的看法指导儿童文学创作会有损于儿童文学创作质量的提高.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主义宗法制度的统治下,儿童一向被看作是大人的“附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以来封建传统推行顺民教育,这不仅导致我国历代儿童个性备受压抑,而且导致我国儿童文学对“好孩子”形象的推崇;但新时期以来,基于对“儿童反儿童化”现象的深刻把握,学界呼唤强者形象的悖论观念,大大拓宽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领域。同时,昔日儿童文苑基于儿童心灵的纯洁而主张多写光明,可由于十年浩劫导致儿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是儿童文苑里的伤痕描写终于冲破“几十年一贯制”的题材禁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悖论机制推动下得以腾飞。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是:其小说世界多有攻于心计的成年人,少有象征纯真的儿童。张爱玲认为儿童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希望,她对儿童怀有恐惧的心理,对生命的繁衍的意义持悲观态度。影响张爱玲儿童想象的主要原因是:(1)张爱玲早年创伤性的生存体验;(2)童年身体生活的匮乏促成的以书本为本源的间接体验生活的方式;(3)对线性时间观的质疑和否定。它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成人视角的运用使张爱玲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立场,促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的确立。其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在于:塑造了富有人性内涵的儿童形象,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范围,丰富了儿童文学形象的表现内涵,深化了现代文学的表达深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评读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新创作的儿童小说为引起,主要从儿童小说叙述方式中切入点和叙述视角的技术层面上,探讨典型儿童小说在创作上形成的、童年故事童年精神与成人创作理念相融合的一个无痕的二次元世界。即强调作品在贴近儿童心灵、附和儿童精神的同时,将成人作家所拥有的人生经验和思想积淀,潜藏在浅显朴拙的故事背后。并以此建构儿童小说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廖若星辰.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是人类必然经历的存在形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场域独特而不可剥离的一脉。作为儿童文学研究核心的儿童具有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属性。惯常研究视界聚焦儿童的性格、心理、情感的成长变化,并在与成人比照中定义儿童形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存在更为具像化的表现和载体——儿童的身体。新作《身体的变迁: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形象》一书正是以中国儿童文学的身体向度作为基点,展现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儿童形象的发展面貌。该书在儿童文学的母题之下,紧扣身体之维,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是社会、成人和少年儿童的文学对话.它既要适应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成长需求,将儿童设定为隐含读者;又要表现成人的理想、愿望,是一个成人自我满足的寓言.或表现与儿童相通的情感,或为实用的目的要在作品中说服老师和家长,或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渗进成人的情绪,或在写儿童的作品中表现对成人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儿童文学都常把成人也设定为隐含读者.所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存有双隐含读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描述性”与“结构性”两种理路,也由此衍生出并不相同的概念意涵。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可以分解为“中国”“儿童”与“文学”三个关键词,但其语法关系不是三者语义的机械叠加,而是在现代中国的情境下以“文学”为内核、“儿童”为显征的动态结构过程。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结构体系中,“儿童”是一个现代概念与知识,它的“发现”和“发明”均体现了现代知识的重构,也由此规约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性质。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基于“儿童”前摄义项的嵌入而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类型。将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的情境,意味着在将儿童文学历史化的同时也将“中国”问题化与再结构化,从而展现了中国人立足本土情境探寻“儿童之为儿童”与“文学之为文学”的主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有人认为"冰心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本人认为冰心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她写的不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而是"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且从不是专为儿童写的、借写儿童抒发成人情思、以成人视觉统摄儿童视觉、使用成人语言、这种写法的意义等方面,说明冰心"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18.
“叔叔,您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上学啊?”“叔叔早就不上学了。”“那您怎么还写作业啊?”“叔叔写的不是作业,叔叔在写小说。”“什么叫小说?”  相似文献   

19.
春天     
于凤仪小朋友出身于作家之家,她的爷爷于颖新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过不少优秀的小说、童话作品,她的爸爸于立极也是一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过不少优秀的儿童小说,近几年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反映少儿心理和现实生活的小说,并多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还在大连和北京为他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家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氛围对凤仪小朋友当然有影响,但我觉得凤仪小朋友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使她能够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写得有生活气息,同时也富有幻想色彩。下面,我们来读读她的几篇诗文吧,看看她的诗文里有哪些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