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非教育合作经过60余年的不断调整和深化,逐渐从单向援助发展为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与交流体系。"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是通过构建中非大学"一对一"校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中非在高等教育领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是对国际教育发展援助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创新,对提高非洲高等教育能力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双重作用。总结和完善"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实施的经验,对建立全面的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晨 《华章》2011,(25)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改革开放后3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原因和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中国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队伍的进程.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和交流在过去三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的特殊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非洲大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既是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特殊使命,中非双方多年来的交流合作也为职业教育合作打下良好的政策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在推进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助力中非合作走深走实、推动非洲职教观念革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中国还需与非方共同携手,通过开展多元合作、扩大国际话语,加强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标准建设、提升品牌影响,政校行企协同、强化经费保障等方面,不断深化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服务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已同五十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双方的教育往来从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今天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在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5.
马肃 《神州学人》2022,(5):21-23
1971年3月,中国与喀麦隆建交,双边关系历经多年发展,被现任总统保罗·比亚一再形容为“典范合作”。其中,中喀人文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除两国元首互动频繁外,双方在卫生、教育、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往也不断深入和加强。中非合作:中喀人文交流的指南针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数古代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史,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接触可追溯到汉朝以前,但当时主要限于与东非、北非海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教育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合作是中非关系的重要内容.自1956年中非开启外交关系以来,中非教育合作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和中非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客和形式.中非合作论坛为包括教育在内的不同领域的中非合作提供了制度性的框架和机制,为扩大和深化中非教育合作提供了机遇.论坛框架下的中非教育合作政策注重能力建设和务实行动,体现出互动性、自主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征.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中非教育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层次日益提升、形式和主体渐趋多元,并初步形成了外部的多边高层磋商机制和内部的协调和信息交流机制.教育合作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教育在非洲的影响力,还带动了国内高校的能力建设和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如今,中非教育合作在中非论坛框架下的战略基础地位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国际视野下,职业教育产教合作是教育对外开放和配合国际产能合作的迫切需求。乌干达鲁班工坊以乌干达社会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养乌干达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从顶层设计开始规范管理体制机制,突出国际化校企合作、注重技能培训、增进中非人文交流,探索中非产教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援助有效性逐渐成为发展援助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关注非洲民生问题,是中非合作的基础领域,对中非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意义。本文基于援助有效性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以中喀教育合作为个案,对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行系统评估,分析其成效,并提出中非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中巴经济走廊建立以来,中巴两国通过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和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教育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两国高校间的互联互通与深度合作。在未来,双方将着重推动关键领域的精准合作、科技赋能教育发展、人文交流惠及民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非教育交流的日益深化,建立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之上的多元化教育合作逐渐取代了"空投"式的援助。中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为非洲国家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同时,更为其培养稳定的高质量职教师资。通过以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院的建校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在与非洲国家进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合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中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合作在实践中应加强办学规划设计、突出中国特色、注重中方外派人员的筛选与培训、加强学校与中方企业的联系、合理分担和使用经费。  相似文献   

1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黑山的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背景下,文章从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梳理了黑山高等教育概况,分析了自中黑双方建交以来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情况,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我国需从语言人才培养及留学互访两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两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快速发展期,中非之间的战略合作水平进一步升级。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有着坚实的基础,它同时也为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友谊、和平、合作、发展”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特点,这一新型关系将对中非双方、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局势都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丰富南南合作理论研究的应然之义,还有利于面向非洲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分享中国经验,并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研究支持。根据对已有文献的统计分析,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非洲教育发展与国际援助、中非教育合作等领域,关于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针对性研究成果较少。因此,需要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丰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构建多元化的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非洲教育合作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是中非合作框架下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非双方建立的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关系。中非教育合作本着量力而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旨在促进非洲社会的自主发展。中非教育合作在政府层面的高层互访、院校的交流和科研合作、留学生的双向流动、派遣援非教师和赴非志愿者、对非人力资源开发和非洲汉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非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非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非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过去同为反帝、反殖统一战线的战友,进入新世纪,双方在原有友好交往的基础上开展了能源外交,以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和非洲分别为能源输入国与能源输出国.因此,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前途光明.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能源需求的新形势,双方需要进一步沟通以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6.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确立了“多元化及大众化发展历程中的高等教育”的主题。两岸学者就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与国际趋势,高等教育多元化入学方式的改革策略,两岸高校的多元化经营与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变革与策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革与发展趋势,两岸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模式等论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对策,旨在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之间的了解,并为双方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两岸经贸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粤台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水平远落后于经贸领域的发展。加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是两岸学界的共识。建立起多元化的粤台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是打破当前局面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洲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科研观念开始转型,非洲区域组织、政府和大学纷纷出台加强大学科研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建立系统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及多种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研信息化水平.但目前大多数非洲大学在科研管理能力建设、科研地位、科研条件及科研实效等方面面临困境.中非大学科研合作应该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重点领域,致力于发掘现有平台潜力,拓展非洲本土新平台,参与非洲大学科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合作的评估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06年11月4~5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要坚持平等相待,加强互利合作,使合作的成果惠及广大中非人民。”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这次峰会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是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集体宣誓。  相似文献   

20.
2012年4月1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欧盟负责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共同主持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作为深化中欧合作关系的第三支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其中,中欧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不久,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EU-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ECHE)在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成立。ECHC致力于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与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双方高等教育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欧盟中国博士教育合作(EU-China DOC)项目。近日,为深入了解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与主要活动,以及EU-China DOC项目的进展情况,本刊对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畅教授进行了专访。朱畅教授是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能力中心的主任,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认识。在访谈中,朱畅教授肯定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与良好的发展趋势,指出中欧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要顺应双方发展需求,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创新与加快国际化发展时适当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一体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