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观周刊》2013,(1):52-52
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了解博物馆的线上窗口,在服务公众、传达博物馆特色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了博物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但其作为新兴事物,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平台数量庞大、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过度追求"大同"、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运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等。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结合本馆特色,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公众的主体地位。馆际之间应加强合作,以优带劣,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博物馆除担负着收藏、陈展、教育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还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进而与博物馆形成互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五一劳动节虽为小长假,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博物馆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本文以五一小长假游客现状为例,通过青州市博物馆游客数据统计,分析近三年来博物馆游客增长的原因,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博物馆与市场化"、"以人为本"、"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公众"等成为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吸引公众,融入社区,树立形象,维持生存,更好发展,完成社会赋予它的使命。这归根到底取决于博物馆能否  相似文献   

5.
观众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对象及主体,在博物馆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吸引观众参观博物馆,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观众需求,已成为博物馆健康运营的关键指标。当前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在促进观众数量增长、提升观众体验方面有着诸多良好实践。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在经费和竞争压力下,以观众为运营策略之本,通过资源整合达成产业集群合力,并在线上展示、线下服务和文创销售上屡有创新之举,很好地实现了博物馆在履行社会使命和保证可持续经营上的平衡,为高速发展中的我国博物馆行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雪嫣 《出版广角》2021,(13):65-67
做好社会教育及传播工作是博物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博物馆行业讲解导览工作相对成熟,各类公众活动较为丰富,馆校合作也已初具规模.一方面,博物馆要推动社会教育及传播工作,离不开政策支持下的战略机遇、显著提升的社会关注度、技术赋能下的内涵拓展;另一方面,博物馆应结合机遇发挥创意,引发社会情感共鸣,构建多元合作体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乌克兰拥有约5000家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需求,博物馆能否对大众产生真正的吸引力?科罗廖夫太空博物馆作为乌克兰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太空博物馆,其作为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恰能满足这一需求。科学教育能使博物馆,特别是科技博物馆与普通公众的联系更密切,并可以带给公众积极的影响。开展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借鉴世界各地的经验,并能促进博物馆发展成为普及科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时代,社会和公众对于科技博物馆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怎样开发教育产品,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得到公众的认可和青睐?本文以北京科学中心“地球方圆展”及衍生教育产品为案例,探讨开发与展览同主题的科普剧、展教课程、科普图书、科普短视频等多样化教育产品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桑德尔提出"包容的博物馆"这一概念,博物馆应以包容和凝聚力为个人和社群赋能,为社会平等、创新发展而努力。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博物馆被迫闭馆,这给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带来挑战。即使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博物馆得以重新开放,但它们采取在线预约等措施来控制参观人数,令许多公众因为无法进入博物馆而被排除在外。不过,物理空间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工作的停滞,一些始终秉承社会包容理念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开放藏品或资料库、开发新展览模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式活动等新方法和新技术,重新与公众建立联系,分散和缓解了疫情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构建新时期的包容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镜像视野的烛照,从公共性和认同性的问题意识分野切入,从中抽绎博物馆与公众所建构的理论链接点。博物馆公共性的政治内涵因时代变迁而发生转变,由最初的权力限制、专断排斥进化为民主诉求、平等辩论,博物馆吸引公众参观并促进社会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是获得公众的认同,公众对博物馆文化发展的认同经历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向,从单一性的事实考辨到多元化的人文阐释,博物馆应适时调整自身以促成文化自觉。博物馆对已有的经验、智识进行反思性建构进而生成新的智慧,即具有深邃的卓识洞见和思变能力,满足公众实际而有效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罗小力 《档案天地》2023,(11):28-31+36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向公众推出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档案文化精品,充分实现档案对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成为档案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博物馆作为档案资料呈现的重要展示场所,以展览陈列、社教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发挥博物馆教育、科普、宣传的职能。而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其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超级连接的时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创新连接公众的方法。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在进行展示评估与观众研究中,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时代新公众的特点,探索博物馆拥抱新公众的展陈新理念,为研究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其对公众的吸引力正代表着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关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博物馆应多措并举全面、持续、有效地提升自身对公众的吸引力,促进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要:城市博物馆在新世纪建设与发展高潮中,应自觉将博物馆业务与在地社会变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城市史的研究和解读,丰富城市史的展示和传播,优化公众教育和活动,真正融入现代市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成长记忆中,成为市民的良师益友,引领公众感悟社会变革,实现全民共享文化的理想局面。关键词:城市博物馆;社会变革;城市史研究;展示;教育  相似文献   

15.
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博物馆在文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字博物馆日益成为公众享受博物馆公益服务、接受文博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公共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整体的看法和评价,并由建筑形象、馆员形象、资源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综合形象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公众关注度的日益提升,建国以来博物馆公共形象由保守、刻板和迟钝逐渐向有趣、活跃、亲切和开放的形象变迁,这一变迁与博物馆事业的实际发展轨迹基本吻合,但与公众需要还存在较大偏离。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类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教育与公众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高校整体环境与管理运营体制的影响,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着相对封闭、资金困乏的情况。在这种困境下,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的功能,是高校博物馆界面临的难题。将现代化的营销策略和营销理念融入高校博物馆服务管理过程中,可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本文对现代营销理念指导下高校博物馆服务营销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探讨,评估分析之后切实建立了适合其发展的服务营销策略,以求为高校博物馆的服务营销实践与更好地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经营与博物馆空间拓展、职能延伸以及博物馆使命践行之间密切关联。博物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将机构名称运用于公众号时便预示着开拓新的博物馆空间。博物馆在公众号推广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有助于博物馆职责、使命的实现。也就是说,顺应新媒介趋势并变革博物馆工作,博物馆的职能、使命、空间将随之得以重大改变。在尊重新媒介规律的情况下,个体的博物馆人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虚实相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博物馆在文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字博物馆日益成为公众享受博物馆公益服务、接受文博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褚晓波 《中国博物馆》2023,(3):65-72+127
上海博物馆首个自筹资金举办的收费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大型特展。围绕展览引进、主题策划、宣传教育、公众服务、文创研发、运营模式等方面,探索展览的成功密码,并思考上海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愿景与方向,以期为新形势下上海乃至全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