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学研究,至90年代延展至博物馆学领域,应用于分析和指导博物馆的叙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后,我国开始对博物馆叙事展开讨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以展览叙事为重点,从文本内容和话语表现两个层面,在内涵特征、作用意义、构建方法和语境关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我国博物馆叙事研究还存在着对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不足,缺乏宏观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的两大核心可以定位为"人"与"物"。博物馆应该从传统的重"物"向"人""物"并重转变,这一努力方向预示着博物馆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博物馆需要调整与完善社会职能,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制度、服务载体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和实践,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的建筑和展览设计,必须建立在对藏品的理解之上,进而形成充分体现展品自身特色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避免博物馆和展览出现"千馆一面"的现象。德国科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从博物馆建设之初,即确立了以"物"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以核心藏品的展示确立博物馆建筑形式,以大型展品为纽带确立展览流线和分隔空间区域,以展品特性定制光源设计,这些做法对于中国博物馆界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新馆建设亲历者的角度和视野,提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应全面存在、深度介入所有展览环节的"内容先导"观点。文章阐述了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与深化、空间、展品、形式、制作、展览公司、研究等七个相关环节和节点的辩证关系,以期达到内容设计与各个环节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状态。可以说博物馆是相关学科、专业及应用技术集成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从重视"物"的"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的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馆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的广泛兴趣。对"博物馆疲劳"的研究揭示了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经历了从浅层次的现象归因到深层次的心理探究的历程。"博物馆疲劳"的检测方法与解释机制极其多样,从实证主义范式逐步转到自然主义范式。通过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以防止其过早离开,指导展览从而从本质上促成交换,进而改变观众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7.
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展览、展示活动正朝着多元化、复杂化和综合化方向演变.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对视觉经验和感官体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展示设计也向多学科、多门类、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又高度综合,群体协作而工程宠杂的特征。但是,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有着博物馆业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博物馆展示是将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工其化.达到博物馆物的信息传达。本文就博物馆展示设计空间架构、信息传递、人-物互动和社会空间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从物品到藏品的"博物馆化"过程中,"物"因为去脉络化、去功能化、去时间化而在博物馆场域里呈现为一种特殊状态,即元价值状态。博物馆操作者在多大程度与何种角度呈现出元价值态的"物"的多元意义内涵,决定了藏品将架设起一座什么样的桥梁,以通向新的意义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围绕着博物馆藏品的意义还原与价值传播是两个向度的沟通行为,那么,前一个沟通行为的深度与广度,将决定后一个沟通行为的质量与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博物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钩沉梳理,明晰了国内区域性博物馆未来走向。文章以淮安市博物馆以人为本教育实践为平台,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进行系列教育活动项目的设计探索,以完成区域博物馆的现代转型,即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博物馆新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苏东海先生曾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是著名的博物馆学研究专家,致力于博物馆哲学和博物馆发展的研究。此次访谈主要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的研究"这条线索,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简史"和"国家博物馆百年展览研究"的指导思想、写作原则、历史分期,陈列工作的经验,"展览策划"概念的演变,"陈列"和"展览"的区分等方面。最后,苏东海先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对国家博物馆展览业务的期望和对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2.
秦存誉 《兰台世界》2016,(20):30-33
博物馆的大众化即"人"化。结合国家文化建设历程和公众消费水平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可以将国内博物馆的大众化分为"望"、"堵"、"疏"三个阶段,另外还根据不同阶段具有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走向作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责任、服务广大观众、对外传播服务、直接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基本手段。而博物馆展览评价是对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产品——展览绩效的监管、检验、督促以及优化。国外对博物馆展览评价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而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相关国情,从建立中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入手,进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发展的中国民间体系的评价标准,最终探究中国民间体系将为学界、业界带来的多重功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博物馆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研究以环境心理学中环境—行为关系为理论视角,剖析科普展览中的环境—行为关系,解读科普展览如何从生理、心理、价值观层面对观众进行唤醒并产生效果,最终实现展览的教育目标。本研究以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及内容分析法了解科普展览对观众的唤醒方式及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提出展览设计思路建议,以利科普展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缘起于人类对过往之物的收藏,是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物进入博物馆,要经历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的博物馆化历程,才能成为面对公众的作为历史、科学与艺术等信息载体的展品。博物馆之物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经过萌芽、挖掘与发展,以及从收藏到研究、保存、诠释、展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演进,走过了漫长的路,使现代公共博物馆得以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赋予人类观察博物馆之物、博物馆机构本身以及物人关系以新的视角。博物馆之物将空前扩展人类的视知觉范围和人类生存世界的信息化程度;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能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提供新的价值维度;在充分信息化和信息民主化的基础上,博物馆将为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物人关系建构提供新的探索范式。智慧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新动向,与信息时代和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陈列展览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针对博物馆临时展览,从临时展览的选题策略、到临时展览的实践尝试,以苏州博物馆临时展览框架为例,详细解读了系列化临时展览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培养博物馆策展团队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系列化展览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指引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再到智慧博物馆,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博物馆实现了从"物、人"二元关系到"物、数字、人"静态单向二元信息传递,再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关系的转变。这其中,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功不可没。文章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技术在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些科技博物馆关注展览、展品的建设,却忽视展览设计团队的建设。在调研中发现:展览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实践体会、案例分析、专家见解和对展览设计工作内容的分析,证明提升展览的质量和水平应从提升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入手,展览资源建设重点应由“物”→“人”转变,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能力的短板。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经历了由“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过程,而这个阶段正处于新旧科学教育理念的转型期。核心科学概念的提出,即是这一转型的一个代表。通过对核心科学概念及其作用的分析,对当前科技馆展览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看出将核心科学概念运用于展览与教育活动设计之中,将成为科技馆理清发展思路、提升展览教育水平与效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学的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的重要话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苏珊·皮尔斯(Susan M.Pearce)对博物馆收藏实践和藏品符号学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研究,认为在物质文化视野下,收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并和物的收藏史存在对应关系;还可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阐释。虽然在新博物馆学影响下,博物馆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但以物为对象的研究在博物馆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苏珊·皮尔斯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博物馆藏品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