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尔纳2020年新作《来世》聚焦于欧洲殖民史中长期被忽视的德国在东非的殖民问题。古尔纳以多重叙事策略再现了非洲人的殖民身份困境,这一策略集中体现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伊利亚斯身上。其中,自传叙事再现了伊利亚斯在“德国文明使命”影响下“自我殖民”身份建构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明确了伊利亚斯的“模仿者”身份,而历史叙事则通过德国官方档案对伊利亚斯身份的扭曲,揭示了非洲人在德国社会“黑人他者”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2.
《幽暗之地》是库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两部分组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尤金·唐恩参与设计越南战争和荷兰裔殖民者雅各·库切"远征"南非内陆的故事.两则故事,情节、人物、时代、地域迥异,但都将边缘群体噤声,使抵抗话语缺席,折射出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库切所描述的殖民故事没有...  相似文献   

3.
流散文学,指在国家和文化间有跨界生存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印度流散小说家库纳尔·巴苏根据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创作了历史小说《黄帝疗法》,讲述19世纪末期葡萄牙外科医生安东尼奥来到中国为其父寻求治愈梅毒方法的故事。研究发现,作者利用疾病的隐喻方法将当时的殖民侵略及精英阶层反侵略分别隐喻为梅毒及病毒的抗体,论文进一步通过流散身份的分析,发现作者采用传统发明方法的叙事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了对西方殖民的抵抗。  相似文献   

4.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在相继出版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作品中,对中国故事进行多元、个性化重述,其创作文本同时具有故事重构性特征.作家立足于中国传统故事资源,借助"反记忆"式故事重构叙事策略,一方面完成对中国故事的接续,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大胆创新,打破原有故事叙事框架和情节,使之符合美国故事叙事范畴、当...  相似文献   

6.
在《黑猫》这一短篇中,埃德加·爱伦·坡塑造了一位隐瞒真相的叙述者,实现了叙事艺术和伦理道德上的"效果统一"。故事中的叙述者以不可靠叙事和非自然的叙事元素隐瞒了故事背后蓄意谋杀妻子的事实,而在谋杀故事的背后,是叙述者背弃伦理身份却最终受到惩罚的道德寓言。作为艺术之"美"的追求者,坡并没有因此摒弃对道德之"美"的追求。坡在叙事中始终兼顾叙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审美,提倡具有统一性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认为该剧通过对摩尔人奥赛罗在白人世界里追求身份认同注定失败的叙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种族和异教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西方种族主义者的殖民叙事偏见。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走向文学创作时正值二战后反殖民、反霸权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殖民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有责任感、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家,莱辛关注时事,作品紧扣历史进程,反映了非洲殖民地的现实状况。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身份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和立场,使她既有鲜明的反殖民意识,又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殖民意识的印迹,矛盾的意识也反映在她的早期非洲题材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治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基本属性是人为性与为人性。人为的课程显现的是课程建构的目标、实施、推进的基本路向,彰显着人为了人的发展而在课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汲取文化精华,凝聚人类经验,囊括多方智慧,进行文化选择,提供学习指南;为人的课程显现的是课程解构的目标、策略、手段的生命过程,彰显着人为了人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提高而做出的努力:问题不断生成,智慧不断拓展,天性不断开拓,发展不断升华。无论是课程的人为性还是为人性皆是服务于人的共同体的,都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命涌动的映照。  相似文献   

13.
从贵州苗族、布依族情歌文化背景、情歌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从音乐形态与演唱方面、民俗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晚期以来,在资本的推动下,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焕发出了变革社会和人类自我的巨大力量,也招致了空前的伦理恐慌和担忧。我们如何才能重建对技术力量的控制?若不破除技术决定论、技治主义和意外后果论的错误信念,不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现状,既有的技术评估、知识产权制度和伦理审查制度并不能真正抵御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7.
18.
论文针对文学只与少数人有关的片面观点,提出人民才是文学存在的主体,并对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内涵和理论根据、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复杂历史表现以及社会主义为文学人民主体性开辟了新的时代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9.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0多年来,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并不完全相同,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始终没有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可以说,中国共…  相似文献   

20.
罗亚凤 《海外英语》2011,(13):356-357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data accessed through the Internet.I focus on two key phrases and the motivations for using them.I argue that the use of certain Chinglish idioms represent personal,cultural and group identity to chatroom and alli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