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人们常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借以比喻清代官场的腐败,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更是将清末官场的丑陋揭露得淋漓尽致。辽宁省档案馆在筹建特藏档案室时发现的一份反映清代捐纳制度的买官收据——正实收,从侧面揭示了清代官场腐败的一个根源。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卖官买官,那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收受贿赂,而给行贿者任命官职的腐败行为。然而,这毕竟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在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公开、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事。那时卖官买官制度叫“捐制”,捐官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后,手持买官收据就等着任职了。不过,那时卖官收入的银两,要如数上缴国库,当然也不乏中饱私囊者。“捐制”在旧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辽宁省档案馆收藏了一件清朝光绪年间的买官收据,不过当时不叫买官收据而称“正实收”。由于经历了百年沧桑,这件档案看上去略显陈旧,蛋青色纸面上印刷的蓝色字迹…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卖官买官,那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收受贿赂。而给行贿者任命官职的腐败行为。然而,这毕竟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在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公开、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事。那时卖官买官制度叫“捐制”,捐官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后,手持买官收据就等着任职了。不过。那时卖官收入的银两。要如数上缴国库。当然也不乏中饱私囊者。“捐制”在旧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倪毅 《历史档案》2023,(2):138-144
<正>清承明制,实行捐纳制度,捐纳项目、价格、手续、铨选的相关规定等在不同时期都有变化。关于捐纳制度的研究早年有汤象龙根据军机处旧藏档案所作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1)),主要从捐监制度的起源、清代捐监制度略述、道光朝捐监之统计和道光朝捐监银之分配四方面内容进行阐释;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2))以丰富的资料对清代捐纳制度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可称为研究清代捐纳制度的拓荒性力作。近年来,伍跃的《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3))从制度史与社会史角度出发,探讨捐纳的功用及影响,对捐纳研究有重大的突破和推进。捐纳文书是在捐纳程序中形成的纸质文书,作为个案资料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颇受重视。已经公布的捐纳文书,如安徽省档案馆藏同光年间捐纳文书((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明清徽州捐纳文书14件((5)),安徽师范大学藏同治十年(1871)户部执照和监照1套((6)),安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清代中晚期捐纳文书((7)),辽宁省档...  相似文献   

5.
赵兰 《档案天地》2013,(12):20-23
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叫捐输、捐例、开纳,通俗讲就是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卖官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6.
<正>为有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赣州市出台了《赣州市开展建立整治买官卖官问题"特别监督档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拳出击买官卖官问题。"特别监督档案"主要由"特别监督名  相似文献   

7.
提出这个问题,丝毫不意味可以为跑官、买官、卖官行为作辩解。众所周知,跑官、买官、卖官历来为人所不齿,可为什么这一积弊,在目前仍有蔓延的势头,而不能很好地铲除呢? 是社会谴责不力吗?不是。领导人在会议上、报告里严厉地批评过这种腐败行为;新闻媒介经常猛烈抨击跑官、买官包括卖官的人和事,口诛笔伐,典型教育,不可谓不深刻。  相似文献   

8.
清代任官,有正、异途之分。据《清史稿》载,“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开,官吏乃以资进”,所谓“重正途”,即国家重视由科举、五贡(恩、拔、副、岁、优贡生)、萌生入仕之途径;所谓“以资进”,即士子通过捐纳异途取得官爵。捐纳制是公开卖官鬻爵的制度,几与清代相始终。捐复制是捐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代官制的一个侧面。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不仅可以为考察捐纳制度提供依据,而且必然有助于探讨该时代的社会形势。但在过去,由于这方面资料较少,所以学界多瞩目于入官正途——科举、五贡之研究,对异途捐纳、捐复很少涉及。笔者拟以《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所收之《推广捐复之例》为基础,参证有关史籍,对捐复制及其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从而透视乾隆盛世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当国库官帑不敷兵饷、河工等开支之时,多以捐纳为名卖官以弥 补。本专题史料系反映康熙年间御史指出捐纳中种种问题的奏章,现从馆藏内阁黄 册中选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清代捐纳制度始于清初,至咸丰年间因军兴之故,逐渐冗滥,成为有清一代的秕政之一。清代捐纳亦称事例,有常行、暂行之分。常行事例包括职衔、贡监、级纪、封典等项,其期限、银数、官阶、铨法均有固定章程,由户部捐纳房统一管理和执行。暂行事例则遇有特殊原因,如军需、赈灾、河工.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央组织部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副秘书长甘维仁"买官"案,河北省平山县原县委书记刘秀田"卖官"案,山西省吉县原副县长姜建仲"贿选"案发出通报。当今"买官卖官"之症蔓延,危害极大,本人为之特设专科门诊,诸君见有类似毒症者,劝其及早下药,不可耽误诊期,切记!  相似文献   

12.
《黑图档·咸丰朝》作为清代盛京内务府公文、档案副册,记载了清代盛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信息。捐纳是咸丰年间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而被迫采取的以出卖官缺而获取资金的措施。《黑图档·咸丰朝》中对此内容有着一定数量的记载。本文梳理其中捐纳相关规定的变化、基本形式和具体的管理、执行措施,并以此分析清代咸丰年间捐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汾西县今年初发生了一场 “大地震”。刚刚享受副厅级待遇的县委书记郑泽主因受贿卖官被依法逮捕。一时间舆论哗然。 郑泽生和县委、县政府其他5名主要领导成员集体受贿卖官案的暴露,还得从贪污犯孟永明行贿买官当上汾西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  相似文献   

14.
到菜市场买菜,一手交钱,一手拿菜;上商店购物,在付款台交了款便可取货;即使黑社会组织倒卖毒品,也需是先交清了钱再提货,不过选择的地点多在阴暗角落,选择的时间多在月黑风高夜,常常免不了出现溅血的场景。 从报端揭发的一桩桩腐败案来看,如今买官卖官已成了公开的“秘密”。买官卖官虽然也是金钱交易,但比起买菜购物贩毒品来,尚有一定的难度。买官者第一步先得摸清上司是清官还是贪官,拿上金钱能不能打通关节;第二步还需弄清当地买多大的官是多大的行情,像什么“一万两万白送了,三万四万报个到,五  相似文献   

15.
在新形势下,少数干部为了个人的私利,编造假学历、假职务、假年龄等现象时有发生,为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以可乘之机,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祺凡 《大观周刊》2011,(30):274-275
每一个时代的官僚选拔制度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相应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当时思想的高度都决定了其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每一个时代的官僚制度都存在利弊,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人唯亲、买官卖官、贿选等这些一般被看作是制度的毒瘤也应当在时代的背景下对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本文希望通过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探析这些制度特点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5,(2):8-9
安惠君.原深圳市罗湖安分局局长。2004年10月8日前后.因涉嫌在职期间“买官卖官、包庇色情场所并收受巨额贿赂”被深圳市纪委“双规”。  相似文献   

18.
曾诚 《大观周刊》2011,(50):29-30
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和贿选是一个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在现在看来,三者都不具有合法性,但是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政治输出,其具有丰富的时代背景,带有着特有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9.
反腐     
《新闻天地》2008,(12):53-53
“巨贪”李大伦 自称三无书记(无贪污挪用、无行贿受贿、无嫖赌逍遥)却是五毒俱全(既有经济问题,也有作风问题,涉及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审批、买官卖官)。  相似文献   

20.
中央军委接连印发军队廉政建设规定,下达的整改命令一道接着一道,有时甚至是一天几道命令,让执行部门亦是忙碌非常。上到买官卖官、房子车子,下到吃饭喝酒,均在整改范围内。就在军内“大老虎”露出面目的同时,反腐的矛头开始指向师旅团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