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15):46-47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积累是运用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核心,教师要长期有效的从知识、方法、生活、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抓牢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的素养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慧 《现代语文》2006,(2):34-35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向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转化,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相似文献   

4.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6,(10):16-18
研读的视点是学生。在研读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学生的活动。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凭借的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研读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在研读中,要保证教学双方形成目标同向、程序同步的和谐共振的境界,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多方创造条件,随机进行指导,以使学生认准目标、理清思路、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使他们在研读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寻求研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个人知识的建构是基于它原有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图式,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将新知识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笔者以为,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世界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以及通过课堂获得的一些知识是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的节日文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53):181-182
色彩知识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色彩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也是决定学生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中对色彩的学习、积累、运用以及保持、增强对色彩的敏感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在这其中色彩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最基本的,只有对色彩知识有一定基础和积累才能在之后的运用中得心应手。所以为了在美术课堂学习中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色彩、积累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色彩感知以及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色彩知识;同时从学生自身来看也应不断地学习,并能够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知识的学习、积累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而文化知识的积累则是写好作文的手段,认真地思考问题、不断地练习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知识的积累学习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积累学习"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积累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好高中语文,在不断进行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语文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9.
1.以文题为研读点。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若让学生抓住题眼——“发愤”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学的习作教学要坚持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学生的活动,写学生的学习、写学生的活动、写自然、写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语言积累,并且与各类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要实行课堂习作和在生活中习作“多轨运行”,在生活、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和表达方法,做到“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1.
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标明确承认数学知识不仅指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并且特剔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实现知识建构"。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致力于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构筑与知识的习得溶为—体。  相似文献   

12.
1.以文题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若让学生抓住题眼——“发愤”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以作者为切入口,形成一组板块进行研读,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在学习《船长》时,联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来研读,让学生感受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和反对暴力、崇尚人道的伟大人格,全面地了解这位外国作家。3.以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渠道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促进其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巧妙对接;找准学习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学习和活动经验;组织有效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优化、提升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走进广阔的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以促进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一点一滴积累构筑成知识的高楼大厦的.怎样积累往往是我们学习的关键.积累要有正确的方法,合适的计划,好的态度.学习同时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生活质量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常华 《青海教育》2014,(11):39-3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习并非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知识原点的基础上,这个原点既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6.
实施研读,其重要目的不仅在于强化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言语能力,而且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就不仅能在语文学习中,而且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在学校的学习中,而且能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学习中,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就能成为知识学习和运用的主人。因此,有必要循着这样的目标,解析研读的功能,以使研读的组织指向明确,研读的实施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聆听、阅读、说话、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四项基本功。聆听和阅读是吸收,是理解;说话和写作是倾吐,是表达。听读是为说写储备观点和材料,没有听读作基础,也不会有更好更高的说与写。我认为,听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技能是数学素养的基础要素,加强数学知识技能的研究与教学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技能,完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界定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应下大力气研读课标,正确全面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技能.加强知识技能数学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过程教育",让学生在经历各种各样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语文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研读专题,是实施研读的重要凭借和主要依据.就教者而言,专题不仅渗透着阅读目标,而且隐含着研读方法.一篇课文,不管内容深与浅,篇幅长与短,都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编者意图的揣摩,学生基础的分析,而准确确定研读目标.并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间的有机联系,最终确定出集中指向教学目标的研读专题.就学生而言,无论年级高与低,基础好与差,面对一篇课文,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一般只有朦胧的感觉.而教者设计的或者教学双方共同设计的研读专题,其研读的落脚点和学习的总目标就会给他们清晰的印象.因此,要保证研读行之有效,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分化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研究专题,为学生进行研读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