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如果报道角度不新,写法不活,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去年5月初,全国县(市、区)首个规范公民道德行为的规章——《萧山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出炉。我们认为,这是打造公民道德建设"萧山样本"的有利时机,宣传意义重大,值得精心策划,重拳报道。关注道德建设,为"纲要"实施造势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王健 《记者摇篮》2012,(12):33-34
"两会"报道,在地方电视台是两会,国之大事。地方两会,地方之大事。以前,包括媒体人和受众都觉得两会的时政性比较强,表现形式比较硬,不太适合民生新闻。但是现在,这种观念在急速转变。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如何报道两会,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越来越成为民生新闻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否则,两会是好事,但最后的结果就会变成挺好的两会没报好。  相似文献   

3.
"活鱼"不常有,批评非常态,记者站天天面对的是最不易引发读者关注的地方成就性、工作性报道——硬新闻!如何把"硬新闻"做"软"做"活",是检验驻站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方式,努力锤炼采写"硬新闻"的能力,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大局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是提升记者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说起硬新闻,往往与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静态性报道、主题先行式报道等等内容联系起来。做硬新闻,创作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换句话说要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5.
正在地方党报的版面上,会议报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会议报道的千篇一律、呆板空洞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可读性,使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地方党报必须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深入研究,善于从会议中"挖"新闻,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会议报道不应一概排斥,会议仍是新闻的资源"富矿",值得从中"挖"新闻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对新闻稿件的处理,从时效与时宜的角度"适时"把握其"度",要远远比"抢"新闻更为重要。怎样尽可能快地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是编辑工作应不断考虑的问题。有些报道内容尽管不见得有多么重要,却有可能因为是最新报道,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就需要优先编排;有的虽是最新报道,但由于和其他报道相比显得不  相似文献   

7.
常颖 《记者摇篮》2012,(3):16-17
把"硬新闻软化"让观众更易接受已经被媒体人广为认知,然而在我国的新闻业界,"硬新闻软化"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硬新闻的"软化"有衍变为"娱乐化"的现象,有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因此,要想发挥"硬新闻软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良倾向、规避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9.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2011年8月开展至今,"新"题材不断涌现。从现在的广播电视、报刊中,人们能够看到更多农村生活、工厂车间以及街道、学校等基层的报道,这些"三贴近"的新闻让人们从未那么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就在身边、新闻如此亲切。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传播理论界,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内涵的区别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媒介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进而让新闻理论的论述开始慢慢清晰起来,新闻理论的类型之间的区分也更加明了,对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界定也开始变得明确起来。所谓的"硬新闻"就是指实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而"软新闻"则是代表着对于实效性要求并不是非常高的非事件性的新闻,也就是说,当前关于"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实效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来区分和界定的。对于新闻实践而言,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内涵,对于新闻报道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13.
区县报是地方党报,不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举一动的见证人,更是当地发展的思想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何报道区县时政新闻,作为当地的党报,无论何时,都应站在新闻传播者的角度,深入挖掘、勇于创新、构筑精品,做到"出彩"不"出格",打造出让群众满意的"贴心报"。  相似文献   

14.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15.
张东 《新闻采编》2008,(1):22-23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常常被业内人士称为硬新闻或"纯新闻报道",它注重了报道内容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比如: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相对于硬新闻来讲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深入挖掘基层时政、经济报道,打开新闻空间,让地方"小"新闻长得"高大"起来,登上国家级中央媒体,这一直是地方各级媒体及记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自2003年以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每年都有一条单条新闻在央视《新闻  相似文献   

17.
辛红 《记者摇篮》2012,(8):25-26
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就要在新闻写作上下功夫。新闻语言不仅要准确,符合事实原貌,又要使语言鲜活生动,有所创新,具有时代感。新闻语言要突破定式。诚然,新闻语言要遵守语言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新闻语言也要随之变化。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我们更要有所突破,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犯"假、大、空"的弊病,尤其是在正面宣传典型的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把握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记者经常把先进人物写成是不管家庭,不顾身  相似文献   

18.
"硬新闻",指表现形式庄重严肃,内容主题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重大性的新闻。"软新闻",指表现形式轻松活泼,内容主题着重于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的新闻。"硬"和"软"是相对而言的,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写"硬新闻"应软化表现形式,写"软新闻"应硬化内  相似文献   

19.
会议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方式。但是因为很多新闻媒体的新闻意识不强,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格式千篇一律,严重地缺乏创新思维,而且很多缺少新闻价值的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版面以及节目的播放时间,这样就不能够提起人们观看新闻的兴趣,使得新闻报道质量越来越差。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的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总结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8,(1):10-10
"同步式"跟进就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时,地方媒体通过调动本地新闻资源,就同一事件同时进行关注的一种报道方式。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