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社会青年底层群体日益成为公共事件的参与主体,而传媒信息对其记忆的打造直接影响了该群体的社会认同,且逐渐成为众多社会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云南昆明炼油项目"发生地的实地调研,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传统主流媒体片面化的报道正在丧失其公信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却逐渐替代传统媒体,成为建构当下记忆的主要来源。而集体记忆的建构下使得环境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发生转变,并不同程度地助长着隐性风险乃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90后群体伴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深受其影响并日益成为社会事件的参与主体。本文以"什邡事件"中的90后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事件事发地的实地调研,考察传媒与该群体权利意识现状的关联,在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90后群体因受权利意识的驱动而参与群体性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促动着事件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理应唤起90后群体对权利意识的集体认同并建构一种集体记忆、打造一种集体信仰。  相似文献   

4.
集体记忆是构成一个社会群体的基本心理基础,它勾连着过去与未来,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业的形式及功能,还拓展了集体记忆的空间,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会因激发受众不同的"隧道记忆"而形成"情绪性热点事件"。本文以2019年4月16日轰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为研究对象,采取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新浪微博中的原创文案中受众的记忆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关联,集体记忆中蕴含的情绪值呈现怎样的规律以及公众在此事件中的网络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激发受众集体记忆的部分,在激发的同时能够大范围地扩大传播效率,受众对于维护集体记忆符号呈现出归属、进取与捍卫的多元行为特征。通过就此事件的研究来反思,在媒介带来一次又一次"记忆潮"的时代,新闻业界如何让对"集体记忆"这一资源富矿加以利用,以建构更好的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想利用新媒体为教育服务,必须要积极应对挑战,强化优势作用。本文以大学生思政教育为例,对新媒体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中,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适应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对新媒体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这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  相似文献   

6.
姚崇  姜开元  席海莎 《今传媒》2014,(5):153-155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集中并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多项技术的新媒体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各群体产生了影响。而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本文总结了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趋利避害,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集体记忆研究在传播学界崭露头角,互联网作为新的记忆媒介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本文梳理传播学与集体记忆研究的历史和理论关联。进而,厘清这一取向下集体记忆是"断裂"还是"连续"的核心命题,介绍传播学取向主要的热点议题:政治与媒介权力、新媒体与全球化、跨学科理论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有利于国内传播学界重心从功能向结构转化,应当弥补"个体的缺失",关注"现在一未来"的坐标系,以及采用大数据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方彦兹 《今传媒》2011,(10):102-103
随着突尼斯事件的爆发,北非、中东等国相继发生群体事件,在这些群体事件背后,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新媒体的传播技术、途径以及优劣性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在这些事件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工具,在对人们传输实时信息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特别是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非常广泛,并且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指出了新媒体和大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积极的、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1.
王也林 《视听》2016,(6):111-112
本文从2015年发生在新媒体的若干新闻事件入手,剖析当下网上一种常见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通过一系列现实个案分析"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生成机制及其负面效应。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如何积极应对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苏好 《东南传播》2021,(10):20-22
记忆是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生活实践积累记忆,再根据所积累的记忆逐步建构出对自我及所处环境的认知框架.社会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选择的呈现一定事件并依此建构而成.媒介是建构记忆的重要角色,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重构话语权力格局,赋予普通公民进行社会建构的权利的同时,也颠覆了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梳理了新媒体在记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2):26-31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具有强赋权效用。根据相关调研发现,新媒体事件中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表面繁荣的话语表达下依旧呈现被疏离状态。困难群体"媒介诉苦"成为话语疏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因新闻话语权疏离产生的困难群体心理风险,已成为相关群体性事件爆发关键因子。随着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化,尊重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已成为解决现实困境内在要求。在"公共慎议"基础上,本文亦对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回归提出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者和引导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正视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其中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就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实质上是立足于当前体验对过往经验的一种重构。集体记忆基于对过往的经历,为当下所限定,但同时规约着未来。某个群体基于过往经验的心理反应主导着其在当下的行动取向。风险社会视阈下,公众的集体记忆蕴含着风险因子,记忆内在的集体情感和基层政府形象认知的逻辑关联是关于事件后风险的重要体现。通过剖析突发性公共事件留存下集体记忆问题的外在表征,厘清集体记忆生成和基层政府形象认知的内在逻辑,以期基层政府能够在引导集体情感制度化理性表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形象的重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刘宏 《今传媒》2013,(1):11-13
在中国,随着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群体传播问题也浮出水面。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革新为大众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群众的社会交往范围。特别在新媒体时代下由群体传播产生的传播效果的不同以及群体传播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传媒界的重视。本文对群体传播的概念和类型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且着重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中群体传播的种种变化,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群体传播的特征和模式,提出了关系传播等新看法。  相似文献   

17.
收看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农历新年的重要方式,春晚是华人在农历新年最关注的文化盛宴。春晚作为文艺展演属于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中观众对春晚的解读和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为集体记忆增添素材。本文试从媒介事件入手,从媒介事件界定;预热记忆;互动构建记忆几个方面对央视春晚的集体记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某些报纸对"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报道之所以引发伦理问题的争议,关键在于各自对网络环境的隐私及保护持有不同认识与主张。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主要群体,对于技术运用涉及的隐私问题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在认知层面,大学生对隐私的看法与司法实践倾向性基本保持一致,即凡是私事都归为隐私范畴,对隐私作泛化理解是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及运用的知识有相对多的了解,对新媒体涉及的隐私问题认知比较敏感。但与认知敏感性形成明显落差的是,在隐私保护实际行动方面,大多数被访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并未采取相应措施,对隐私保护的行动意识不够自觉。性别差异影响对隐私的认知态度,包括隐私戒备意识及隐私保护观念。女性大学生偏向"结果导向型"隐私观念,男性则倾向于"目的导向型"隐私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日益兴起,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介形式多样。不同媒介形式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受众的使用方式与习惯,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以大学生本科生为例,从媒介使用时间、频率、途径和影响等方面对大学本科生群体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大学生的这一群体特征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媒介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