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案件报道是法制新闻传播的生动载体,一直广受读者喜爱。它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实现了对司法行为的监督与约束。"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新闻媒体通过对案件的报道监督司法行为,引导公众舆论,防止司法腐败现象,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与之相呼应,目前,司法机关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姿态推进司法公开。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近年来引起网络舆论关注的三个个案,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认为网络舆论在监督司法时,存在用观点说话、讨论专业化和舆论的群体极化等特点。个案研究显示网络舆论影响了案件的发展。网络舆论过度介入司法可能妨碍独立审判,应该从司法本身的建设、形象的提升和提高公民法律素养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药家鑫案件由于微博直播庭审的介入,网络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传统媒体的导向性舆论削弱了网络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湮灭了网络情绪化舆论的火药味,舆论分化的态势为司法一定程度上超脱于舆论压力创造了空间.加之公众中有一批比较理性的意见领袖的引领,各种舆论的最终指向又都是相信司法的公正判决,因而舆论没有绑架司法,未能形成媒介审判的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本文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司法公正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有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公正审判。笔者在新闻采访中,时常发现在社会关注的案件上,一方面是司法机关为避免不当的新闻监督对司法公正造成不利的影响,极力躲开甚至拒绝新闻监督;另一方面,新闻监督者为担负起社会职责,挖空心思要报道,结果使新闻监督与司法活动处于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昌奎案件的再审是司法机关在"接受人民的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力推动下才实现的,网络舆论监督又一次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助推因素。李案的监督呈现了监督时机的适时性、监督内容的集中性及监督策略的析理性特征,确保舆论监督的大方向始终不偏离二审改判死缓是否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要害问题,尽量避免因监督的"越位"可能引发的传媒和司法关系紧张。作为网络舆论监督典型案例,李昌奎案件的再审凸显出网络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筑公共领域"第三个因素"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6.
王媛媛 《新闻世界》2010,(6):170-171
200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邓玉娇的个案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在对司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民意监督与司法理性无法平衡、潜在的二元对立意识制约网络言论的公正性、"一边倒"的言论有失公允、网络舆论对民意的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日益健全,司法机关在调和冲突、化解矛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司法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有利于伸张正义,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然而,在现实中媒体监督司法越来越困难,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认为新闻传媒报道法院案件的审理可能形成的公共舆论的压力,影响法院公正审判,对传媒报道司法活动进行种种限制.因此,如何平等保护言论自由权和独立审判权,构建良好的传媒与司法之关系,成为新闻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人数.司法审判一直是网络舆论焦点之一.然而,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审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对司法审判的有效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审判公正、公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不明真相网民偏激情绪,干扰司法审判,造成"多数人的暴力".本文基于网络舆论和司法审判的关系,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研究当前司法审判机关如何在网络舆论场背景下,保证司法审判独立性,做到审判结果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9.
媒体监督一般借助于网络、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如今,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更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对于社会上的热点案件,媒体舆论多少都会对案件最终的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案例一次次证明了我国司法审判中媒体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舆论监督不够;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干扰司法的现象不少。这是目前新闻工作者“维权”工作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新闻记者行使舆论监督权,对于司法机关确保司法公正有着重要意义,受到司法机关的欢迎。但是,监督司法不是参与司法。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新闻记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已摆在一方当事人的位置上,企图影响甚至迫使司法机关接受自己的主张。这就不是监督,而是干扰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众参与案件的热情升温。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维护者的身影,也看到了其他社会角色的介入。公知、媒体、舆论造成的巨大影响,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公正性,同时也降低了司法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如何规范社会发声,维护司法的权威地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向公众全面准确而非选择性地 传递事实 事实准确,这是负责任报道的基本前提.案件事实不准确,会对公众造成误导,让他们在案件性质如何、司法机关处理是否准确等问题的判断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极易引发非理性情绪,对案件处理、对司法机关形象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谭欢 《新闻世界》2010,(11):145-146
被关注多年的中国足球"扫赌打黑",终于在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下,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其中公众、政府、媒介和司法联手是关键性的原因;国家政府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广大公众同仇敌忾,推波助澜;大众媒介拓展舆论,加强导向;司法机关依法介入,重拳出击,让人们看到了公众、政府、媒介和司法四位一体形成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4.
新论速览     
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言论要"三求"沈伟在2008年第7期《传媒观察》上撰文说,近年来,网络言论在互联网上呈蓬勃兴起的态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重要场所和渠道;成为各种诉求、观点的集散地。对互联网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上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是主流网络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加强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方面的引导作用要从"三求"入手: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8,(9):8-8
沈伟在2008年第7期《传媒观察》上撰文说,近年来,网络肓论在互联网上呈蓬勃兴起的态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重要场所和渠道:成为各种诉求、观点的集散地。对互联网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存网络上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是主流网络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加强主流媒体存劂络舆论方面的引导作用要从“三求”入手:  相似文献   

16.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维护司法的独立审判权和坚持舆论的监督,是确保司法公正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今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自从网络舆论勃兴并与传统媒体、民间舆论合流之后,一些社会影响很大的案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案件的审理结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或是加重量刑,或是减缓,  相似文献   

18.
马维杰 《新闻传播》2013,(12):77-7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借助于网络的新媒体开始成为监督司法的新兴力量。新媒体使新闻监督的话语权掌控在民众手中,新媒体互动式、社交化的特质使得民众能快速集合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组织,对于社会共同关注的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施加舆论压力,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新媒体也会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的公众舆论,这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全新的媒体环境,媒体和司法机关都应采取对策,保证新媒体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民法律权利意识觉醒和网络的开放性表达,促使与司法案件相关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热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分析,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舆情的分析报告。然而,人民网的舆情报告是分散的历时性报告,本文以2007年—2013年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分散的报告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挖掘热点司法案件背后的舆情特点和社会诉求。从司法舆情演变的总体走势过程中探寻司法舆情传播机制规律,以获取司法系统应对舆情的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