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部叙事作品,可能不止一个叙述者,这些叙述者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有上下、主次之分,但是在更多情况下,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是多层的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叙述分层。叙述的分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文本的超叙层与主叙层相互交织,须臾不能分离,共同完成文本的多层叙事。通过对文本叙事进行细致地考察,分析不同层次的叙述,来体会文本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发展小说和具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拉斯的成长历程。乔伊斯在书中多处使用了重复叙述手法。这主要包括对分层结构的重复,对内心思想、对话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既体现在总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方面。它们既是斯蒂芬对传统线性文本和真实世界的重构,又是对过去的重新记忆,也是内心自我对外在世界的重新体验。重复叙述模仿了心理现实以及斯蒂芬的记忆过程,也表现了斯蒂芬的理解过程。其中的分层叙述还邀请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另外,书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叙述还形象地表现了斯蒂芬的情感状态以及他对自我的探求。  相似文献   

3.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4.
葛丽 《华章》2010,(25)
本文试从叙述学角度,以文本的叙述层次为对象,对<喜福会>的叙述策略进行剖析,并论证作者是如何以叙述分层的方式构建文章结构,凸显小说主题,以结构表现情节的.  相似文献   

5.
叙述文本如何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有效解读是传统叙述学研究中忽视的问题。认知叙述学作为认知科学和叙述学的交叉学科,借鉴并发展了来自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文本的认知意图和关联原则分别讨论了影响叙述文本接受的相关要素和叙述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叙述文本的意义连贯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交流叙述学视野中,参与交流的叙述文本是一种复杂存在,除了来自作者创作的主叙述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接受者文本"的建构。也就是说,在交流叙述中,叙述文本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也并非只有作者叙述文本,而是除此之外,辅叙述、非语言叙述和零叙述同样影响了接受者的意义建构,形成"接受者叙述文本"的元素也由这些因素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发现该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产生了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这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可靠的价值观。由全知视角叙述的显文本传递了思想高于容貌的价值观,而由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潜文本所传递的是容貌高于思想的价值观。潜文本颠覆了显文本的价值观。这是作者对叙述视角模糊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9.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叙述类文本占很大的比重。叙述类文本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将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那么,如何对叙述类文本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解读呢?下面我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例,试析叙述类文本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生死疲劳》秉承其一贯的家族题材,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围绕地主西门闹和农民蓝脸一家,描绘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声音中,有对家的逃离与复归,对土地的坚守与皈依,对阶级意识影响下的人性伦理的探讨,还有对隐藏于动物躯壳下的兽性和人伦的思考,隐喻着作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认同与复归。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006年度的中国小说仍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学总格局下前行,有的还出现了伦理和叙事方法的回归倾向。关注并思考现实社会矛盾及其根源,仍在2006年中国小说中占有突出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铁凝的《笨花》因其鲜明的个人思想烙印和长篇艺术成就,成为该年度绕不开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家重构民族精神心灵时的努力,在正史以外透视祖父、父亲一代的精神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13.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舍伍德·安德森是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特殊地位的重要作家 ,其著名小说《林中之死》是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文章从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叙述语言等角度探讨其精湛的叙事策略、独特的文体风格以及小说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她笔下女性漫长的人生流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小女儿心态在《生死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生死疲劳》是莫言新近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本书实现小说语言表达上的另辟蹊径,通过对该小说从熟语、句式、辞格等角度分析其既传统规范又创新变异、恣肆狂放的文风以及恢弘厚重的语言表达效果,可见此小说的语言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8.
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却通过《生死场》把这两个天才女性的心灵连在了一起,该作从小说到话剧,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对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索,是真正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了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与透彻。  相似文献   

1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她对短篇小说的贡献主要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我们从叙事视角、时间倒错、叙事方式、叙述语言等角度分析其著名短篇小说《女主人的贴身女仆》和《巴克妈妈的一生》的叙事策略并探讨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的创作是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