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时期,童话是打破中国儿童精神藩篱的一种重要儿童文学体栽.其鲜明的儿童性赋予了儿童以灵性和人性之美,浪漫的幻想氛围凸显自由奔放的儿童精神与意志.呈现出诗意化的美学品格.从而完成了中国从古代童话到现代童话的历史嬗变.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从文本层面看,幻想和隐喻是童话参与"隐含读者"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书写策略和美学追求。幻想为儿童进行游戏、释放心灵提供了曼妙场所。儿童审美心理隐喻和成人理性隐喻的完美融合,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了童话基本的教化模式。从接受层面看,这种美学追求对"实际读者"具有比较好的交互性。在实际阅读中,童话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召唤"儿童;儿童自由能动地结合自身经验、情感、体会和理解对童话中的空白和不定点进行填充。可见,童话以审美的姿态关照儿童世界,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审美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3.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但童话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在幻想的文本里呈现出真实的人生百态。童话描绘出真实的社会现状,童话流露出真实的爱意情怀,童话是儿童心灵真实的体现,童话展示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内在真实。这些都是童话的真实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野和大漠情趣,浸润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奇异瑰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一书的出版,以及当代童话创作中对承扬传统的提倡,亟需对蒙古族民间童话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童话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来自幻想的诗意与游戏性,其终极价值是滋润儿童的心灵,本体功能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作者提出,应改变传统的讲授童话的方式,改变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童话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来自幻想的诗意与游戏性,其终极价值是滋润儿童的心灵,本体功能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作者提出,应改变传统的讲授童话的方式,改变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相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挥,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而中国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在新时期,中国童话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但重理性、少“侬生”仍是其特质.  相似文献   

8.
2004年的中国原创童话不仅数量上呈现出兴盛局面,而且在童话美学品质与创作风格上也进入了超越和多元的阶段.本文从长篇童话著作、中短篇童话集和单篇创作几部分入手,对2004年童话创作做出全景式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其总体上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幻想激情以及祛除浮躁的写作姿态和深度努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详细总结了童话创作在这一年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秦璟 《考试周刊》2009,(32):29-30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哈利·波特》四部(《魔法石》、《密室》、《阿兹卡班的囚徒》、《火焰杯》)充满了奇妙的幻想,为小读者提供了快感。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幻想是他们的天赋和本能,体现在一切活动里,反映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创作,必然要反映儿童的幻想,并且通过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唤起儿童的幻想,发展儿童的幻想,可见,幻想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童话是最具幻想特质的儿童文学样式,为各年龄段的儿童所喜爱。作为长篇系列童话,《哈利·波特》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创造出了亦真亦幻的洋溢着浪漫气息的艺术形象与艺术氛围,让小读者感…  相似文献   

11.
安徒生童话译入我国之后对我国少年儿童成长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然而,在译介之初,安徒生童话并非作为儿童读物。本文选择1913-1918年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期间的安徒生童话译介进行研究,试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来描述这一特殊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2.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读写有机结合是彰显小学童话丰富厚重教育教学价值的有效策略,具体操作建议是:“读”童话注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积累和情感酝酿;“写”童话则利用仿写、改写、续写、创编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习作训练;其关键是:读写结合应紧扣“结合”二字,深挖童话教学中读、写的联系点,促其有机结合;同时要注意辅以多样化教学策略,并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格林童话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民间童话的经典。文章通过对格林童话独特的叙述方式、精简的民间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叙事风格上阐释格林童话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为幼儿园孩子们写了39篇童话,除一篇是自己创作之外,其他均为改写自中外著名寓言和故事。与原作相比,陈先生童话笔触更细腻,情节更丰富,更富有童真童趣,充分再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童话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抑恶扬善,教育愉快化;增长知识,内容中国化;激发兴趣,语言儿童化;重编寓言,体裁变童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童话的数量、主题及体裁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选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童话所占份额少,道德训诫过于明显,超人体童话较少,忽视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初步提出一些改善建议:首先,应该加大童话的份额;其次,建议多选择一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品,特别是超人体童话。同时要尽量使选文的主题相对缓和,淡化道德训诫倾向;再次,加大儿童影视作品的份量,努力提供最新的儿童文学信息,多引入国外经典童话以与世界文化接轨。  相似文献   

17.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中国"热闹派"童话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儿童文学流派。虽然"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曾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但对其是否是文学流派却一直未有定论。借助艾布拉姆斯对文学活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等方面来研究"热闹派"童话,可见中国"热闹派"童话具有文学流派的特性和价值,是新时期童话创作中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童话启迪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童话创编打开了写作的一扇窗户,奇妙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兴趣之门,曲折有趣的情节开启了创作思路,健康向上的内容健全了孩子心智。童话创编的教学方式初探有:童话背景下的延续性编写,单一童话人物的想象性编写,相关童话人物的联系性编写,多个童话人物的创造性编写。  相似文献   

19.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童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由于童话的幻想融进了儿童心理特点,童话的拟人契合了儿童泛灵思想,所以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古今中外的童话文本。童话是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十分重要的动力,主要体现在:抒情童话有利于儿童美好情感的培养;热闹童话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童话促进儿童知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