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点滴滴     
X射线是大家所熟知的,在医学上,人们用它来透视或治病;在工业上,人们用它来探测金属制件内部的缺陷。它和无线电波、光波,同属电磁波。在实验室中,X射线一般是利用高能电子束打在难熔的金属靶上而获得的。十几年前,当有了高空火箭,并利用它进行高空探测的时候,人们发现,在宇宙空间,有着若干X射线辐射源。以前所以没有被发现,是因为这些X射线,在穿过地球的大气层时,被大气分子吸收。太阳是一个X射线的辐射源。还有两个强大的辐射源,一个在天蝎座方向,另一个在蟹状星云方向。最近,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辐射源。天体的X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呢?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太阳系和太阳系外行星冰冻圈。太阳系各行星和卫星的表面温度差异很大,它们的冰冻圈发育各不相同。水星和月球的两极陨石坑的永久阴影区中可能有水冰存在。金星太热,表面既没有液态水,也不可能有水冰存在。火星两极存在永久性冰帽,包括水冰和干冰(固态CO2)。在太阳系雪线之外,存在很多冰卫星和富含水的矮行星,它们的主要是由水冰组成的;在极低的温度下,水冰甚至比地球上的岩石还要坚硬,并成为这些星体的壳层。除了水冰,其他易挥发组分如CO2、CH4、N2、CO等在极低温度下都会凝固为冰,形成不同于水冰的冰冻圈。因此,行星冰冻圈具有与地球冰冻圈迥然不同的丰富多样性。对行星冰冻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冰冻圈,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地球水分的来源、地球深时古气候环境和生命演化,以及开展未来的系外生命探测。  相似文献   

3.
人们经常需要深入到物体内部进行检测,比如飞机、船舶、涡轮机的器件检测等等,还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一次地震之后,人们就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受损状况分析,遇到类似这些状况,就需要用到各种探测技术,其中一种就是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推测火星可能存在某种生命形式。这些猜想在21世纪或许会得到证实或否定。因为一系列自动探测航天器即将开赴火星,用来探测火星土壤以弄清是否适于生命存在。预计随后发射的其他探测器的任务中有取回土壤样品的,有在火星上释放气球探测火星大气的,也有能够连续数年对火星地表进行实地勘查远程漫游的科考车辆。  相似文献   

5.
针对小康煤矿《康平煤田三台子一井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西三采区F_1、F_2、F_3大断层附近地质资料不详、缺少钻孔控制、赋存情况与生产实见及三维地震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通过及对该区域三维地震等地质资料分析,采取巷道探测、跟踪素描等方法,进一步掌握了小康井田西部构造赋存规律,证明小康煤矿南二采区与大平煤矿间,不存在F_1、F_2、F_3大断层。为小康矿开采西三采区、优化矿井设计,盘活矿井边界煤炭、增加矿井可采储量,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问:什么是雷达? 答:雷达的发展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达是个外来语,英文是radar,意思就是无线电探测、距。自然界存在以下物理现象:①电磁波能够辐射;②波的传播速度30万千米/秒,也就是说每秒能绕地球7周半;③电波发射后碰到物体(特别是金属物体)能发生反射。这些现象是雷达工作的基础,就是说雷达要能产生无线电波,并把它发射出去,无线电波在空中高速传播碰到物体(如飞机)后发生反射,反射的无线电波被雷达收到确定它的存在,也就是探测到了目标,这就是雷达的工作过程。雷达广泛地用于军事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胡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96-297
根据瑞利散射和米散射理论建立了大气散射的模型,确定了米散射和瑞利散射的体角散射系数的计算公式,讨论了散射光的偏振特性。对于波长为266nm的紫外光,通过仿真计算得到相应条件下的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后向散射系数及后向散射比,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外波段具有散射强度大,探测距离短,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可以用于近距离的大气分子探测。这些仿真研究对紫外激光雷达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概述无线电波透视作为一种矿井物探手段,在我国煤矿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无线电波透视能够发现和确定引起电性变化的一些地质构造,如断层、煤层变薄带、陷落柱等,为煤矿生产提供比较准确的地质资料,为煤矿工作安全回采提供了有力保障。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处井下物探队自2010年4月份成立已来,已完成300多个工作面无线电波探测和数据处理任务。通过大量的工作面数据处理时,我们发现某矿多个工作面两巷无线电波透视实测场强曲线上存在差异化,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张家界不仅有世界绝美的风景,而且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之高也是世界少有的。 1889年,德国科学家爱尔斯德和格特尔发现了空气中存在负离子后,人们便开始了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空气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的,一般呈中性。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机械、光、静电、化学或生物能作用发生电离反应,即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提高到一定的速度,就会脱离轨道远走高飞,当这个“逃跑电子”被其他中性原子“俘获”后,中性原子承载了负电荷,就成为负离子。  相似文献   

10.
<正>12526工作面在进行无线电波透视探测中即坑透探测中,坑透信号无法穿透,而断层、煤层潮湿、煤层厚度、顶板破碎、煤层夹矸、工作面宽度、灰分等等因素都会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无线电波的衰减增大,本文通过探采对比验证,找出了造成12526工作面坑透信号无法穿透的原因,最终确认煤层潮湿,灰分等因素不是导致该面坑透信号无法透过的因素,对以后的坑透解释起到了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来,空气质量的明显下降,雾霾天气的持续不断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大气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了解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大气探测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我国近年来大气探测技术的革新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地球大气中水汽的高活跃性对整个天气系统影响巨大,鉴于传统水汽探测手段无法准确掌握水汽空间分布与时变特性,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新型大气探测技术,具有低成本、全天候、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均一性好的优势,已经逐步成为传统水汽探测手段的有力补充。本文针对GNSS水汽层析的关键技术分析其原理以及先验精密站坐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中科 《金秋科苑》2012,(18):20-22
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黄荣辉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相似文献   

14.
飞碟、外星人,几十年来人们为它争论不休。1969年,美国一个专家组对超过12000起的飞碟案作了调查,最终表明:其中不少是人造卫星重返大气层后燃烧的碎片,有的是高空飞机或大气探测气球,有的是零星的浮云,还有的是球状闪电或大气的折射,更有的是群集的飞虫、流星、陨石,也有的是人们的错觉和幻影。他们经过筛选和调查,据说,大约只有2%可能是真的飞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人们除了利用地面气象仪器直接观测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的物理性质以外,已经进一步注意到较高层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它的变化的研究。在地面上,我们可以靠观测云象、天气状况、降水性质、气压变化等,间接地了解一些高层大气的情况;但是,要得到更满意的资料,就必须利用专门的仪器对高空进行直接的探测。高空探测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史是很生动的。1873年,已经有人乘着载人气球带着气压计和温度计飞上天空进行探测。苏联科学家在高空探测方面更有着光辉的成就,他们曾经勇敢地带着仪  相似文献   

16.
太阳帆     
近几年来,人们发射了不少人造卫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然而,这些卫星的寿命都不长,有的绕地球转了几千圈,有的只转了几十圈,就落下来烧掉了。其原因是,人造卫星在二、三百公里上空的稀薄大气中飞行时,由于和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它的速度就逐渐减慢,离心力减小,结果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堕入稠密大气层,和空气发生强烈的摩擦而烧毁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卫星上各种科学仪器都可以工作较长时间,无线电设备依靠阳光电池供给电能也可以不断地向地面发送情报;只是由于高空稀薄大气的阻拦,使人们化了很大代价才送上天的人造卫星很快夭折。当然,我们  相似文献   

17.
正1962年,秘鲁首都利马附近的杰卡马尔卡射电天文台发射的无线电信号遇到物体发生了反射,地面接收器接收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奇怪回波信号。这些神秘回波的源头出现在海拔130千米至160千米的高空位置,在这么高的空中能有什么东西反射无线电波呢?独特的雷达回波为了了解在如此高的大气层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研究人员向该高空区域发射了装配有天线和粒子探测器的火箭,火箭上的这些设备能够很好地探测雷达波。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科技》2005,(4):28-29
极光出现于地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由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另外,在太阳黑子多的时候,极光出现的频率也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  相似文献   

19.
质谱计在行星大气和土壤成份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谱计多次用于空间任务,探测了土星、木星、火星、金星等的大气成份,并搭载在多个探测器上对火星土壤成份进行了分析。本文回顾了质谱计在这些任务中的应用,包括先锋号金星探测任务,海盗号火星探洲任务,伽利略号木星探测任务、惠更斯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任务、罗塞塔彗星探测任务、凤凰号火星探测任务等;并分析了质谱计在未来空间探测任务中面临的挑战,及近年来质谱计空间应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在地球上,甲烷的生成与生物活动之间关系密切。确定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到底来自生物活动还是地质活动,将有助揭示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4年,"火星快车"轨道器率先在火星大气中探测到甲烷的痕迹,其浓度为10ppb(1ppb为十亿分之一);10年后,"好奇"号火星车探测到从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