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生从单个质点的牛顿力学的学习,到连续介质(流体介质、电荷介质等)问题的求解过程中,研究的对象从一个质点跃迁到无数个质点组成的连续介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也将同时上升一个台阶,为跨越这个台阶笔者首先在思维上稚化以贴近学生的实际,其次在教学行动上注重微元柱体法的教学,以突破连  相似文献   

2.
对于以速度D定向连续运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D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微元柱体,则在△t(△t→0)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以D△t为高、以S为底的微元柱体的质量,如图1所示.微元柱体质量表达式为:△m=ρSv△t.  相似文献   

3.
从单个物体到连续介质(流体)的习题教学中,研究对象从一个具体质点到无数个抽象的质点组成的连续介质,学生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常常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微元法.下面对其进行浅显剖析: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流体连续作用问题时,常用到“巧取瞬间,采用微元”的方法,也就是选取正与物体作用的质量为△m(△m相当小,认为有多小就有多小)的流体微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同学对此类问题理解不透彻,特别是解竖直方向的连续作用时,经常出错。下面通过2个例题谈谈使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5.
连续介质问题是指那些以由无数个抽象质点所组成的连续介质(如流体介质、电荷介质等)为研究对象的问题.近几年高考已多次出现此类问题的考题,如1998年全国高考第17题、200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第29题、2001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第24题等,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求解这类问题对考生的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要能运用恰当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把连续介质问题转化为单个质点的牛顿力  相似文献   

6.
高中力学主要涉及的是质点力学,即研究对象一般都可视为质点.根据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可能是单一物体(质点),也可能是连接体(质点组).有时,我们还会研究质量连续分布的物体(以下简称连续介质),例如流体、刚体.怎样用质点力学方法去处理连续介质问题,尤其是怎样从连续介质中选取隔离体,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试通过几例来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相互运用,往往事半功倍.如在物理学中常见的速率一时间图像v=f(t)和t所围成的面积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点的位移(如图1)。现将化学反应速率类比为质点运动,则可把这个物理知识迁移到化学问题中去,解决有关化学的反应速率图像问题. 例1在容积固定不变的4升密闭容器中,存在可逆反应: X(气)+ 2Y(气) 2Z(气),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8.
在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流体连续作用问题时,常用到"巧取瞬间,采用微元"的方法,也就是选取正与物体作用的质量为△m(△m相当小,认为有多小就有多小)的流体微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同学对此类问题理解不透彻,特别是解竖直方向的连续作用时,经常出错.下面通过2个例题谈谈使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9.
王胜华 《物理教师》2010,31(8):59-59,63
流体模型(如水流、气流、粒子流等)具有连续性作用的特点。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遇到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研究对象难以确定或研究对象不是理想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等),这时可以采取“微元法”,即选取极小时间微元△£为研究过程,以△t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能够简捷而迅速地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汤家合 《物理教师》2008,29(8):15-17
在教学动量定理时,常会遇到求解流体(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对固体的平均作用力问题,由于流体质量的连续性,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实际上,只要抓住以下三点,这类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1)建立“柱体”模型.对于流体,可沿流速v的方向选取一段柱形流体,  相似文献   

11.
曹晓彬 《物理教师》2002,23(5):63-64
1 问题的提出如图 1 (a)所示 ,在某惯性系S中有两个质点A和B ,质量分别为m1和m2 ,它们只受彼此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开始时两质点相距l0 ,质点A静止 ,质点B有沿连线方向的初速度v0 (v0 <2Gm2l0) ,为使B维持v0不变 ,可对B沿连线方向施一变力F .求两质点间的最大距离 .[析 ]质点A在引力的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 ,当速度增大到等于质点B的速度v0 时 ,两质点间的距离最大 ,设此最大距离为lmax,如图 1 (b) .图 1显然 ,在S系中 ,因变力F的功难以计算 ,故不易直接用力学规律来求解此题 .根据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相似文献   

12.
逆向思维就是俗话说的反过来想。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向考虑,这在有些情况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难于求解。若运用逆向思维,则问题求解将可能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有着重要意义。下面试说明之。例1、若已知以196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了49m,则以392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常规解法:设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所用时间为t,最后1s前上升的高度为h。据S=v0t-12at2和…  相似文献   

13.
巧用v-t图像来解某些运动学题目,可收到简便快捷之功效. 例1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正常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有一次火车从甲站开出,由于迟开了5分钟,司机把速度提高到72千米/时,才刚好正点到达乙站.求甲、乙两站的距离和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行驶的时间. 解:根据题意作出v-t图像如图1,设甲、乙两站间距离为S千米,则S=60t(1) 6060)= × 60(2)由(1)(2)解得:t=0.5小时,S=30千米. 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B点.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  相似文献   

14.
“v—t”图的妙用毛早明(湖南武冈第一中学,422400)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在《考试说明》中属“C”级要求.在教学中用好用活“v—t”图,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用好“v—t”图有下列独到之处.一、物理意义清晰可见例1质量...  相似文献   

15.
培养和训练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1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不少学生反映,物理课上的内容听得懂,但解决有些问题时却感到无从下手,这实质上是思维速度和灵活性不够所造成的。 [例 1]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半程中的速度为v1,在后半程中的速度为v2,且v1>v2,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在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对于前一个空格,学生基本上都能解决,但也有少数学生简单地认为是(v1+v2)/2,这显然是把“平均速度”误解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机械波的多解问题韩天生(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46003)波的传播和介质各质点的振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求解这类问题时,如果质点振动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和波的传播时间或距离不确定等,就容易出现多解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解题中又不能透彻全面地分...  相似文献   

17.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生科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199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充分重视了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下面结合实例作一些讨论.1 微元思维法微元法是处理“变”与“不变”、“曲”与“直”的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当涉及到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不能看作理想模型时,可用取小段的方法,将其分割为许多微元,如质量元△m,线度元△l,时间元△t,电荷元△q等,从而将变量转化为常量,将曲线转化为直线,使  相似文献   

18.
所谓柱体模型,就是解题时,在气流、水流等流体或固体中,沿流动方向或粒子运动方向选取的一段形状为柱体(圆柱体或长方体)的研究对象.按流体或粒子的运动情况可将柱体模型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柱体和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柱体2种模型,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克理 《物理教师》2001,(12):35-35,37
直径为D的闭合金属圆环 ,电阻为R .以恒定速度v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区域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则圆环全部进入磁场的过程中 ,外力需要做功多少 ?图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鉴于学生数学基础所限 ,我们是无法严格求解的 ,教学中选例要十分审慎 .关于本题做如下分析 :如图 1所示 ,设t=0时 ,圆环前沿刚进入磁场 ,t时刻后圆环进入磁场切割边的有效长度为l,l=2 ( D2 ) 2 -( D2 -vt) 2 =2Dvt-v2 t2 .此时切割边产生的感生电动势E =Blv =2BvDvt-v2 t2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回路中的感生电流I=E…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初二年级)有下面一道赛题:甲、乙两同学同时从跑道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全部时间的一半内跑,另一半内走;乙在全部路程的一半内跑,另一半内走。如果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相等,则先到达终点的是:A.甲B.乙;C.同时到达;D.无法判定.本赛题的一般解法是推理比较,具体解法如下:解析令全部路程为s米,他们跑的速度为。v1米/秒,走的速度为v2米/秒,则:对甲而言,S=v1·T甲/2+v2·t甲/2=(v1+v2)·t甲/2,所以t甲=2s/v1+v2对乙而言t乙=s/2÷v1+s/2÷v2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