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进入青春期不爱和父母说话,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大脑发展特点,青春期大脑的可塑性和高速成长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可以将他们引导至“左右”逢源、“情”投“意”合的整合均衡模式,也可能被他们裹挟到片面冷酷、敏感逆反的偏执模式。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更好地沟通,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的信息处理模式,帮助孩子的前额叶与认知、体验、情绪、情感建立更好的连接。  相似文献   

3.
在“写作”的“主题”一章节的教学中,“系统思维”和“头脑风暴法”是两种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方法。只要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对帮助学生认识并获得新、深的主题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张筠逸小朋友的家长总是热情地为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在张筠逸生日这一天,张筠逸的妈妈邀请肯德基“红豆”叶子姐姐组织了一场“海洋生日会”。生日会不仅有丰富的节目和游戏,还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餐点和小礼物,这种别具一格的生日会,让小朋友切身体验了什么是“爱”和怎样去“爱”。也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要让孩子学会爱,唤起孩子心里深处爱的情感,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因此,我们决定以“我爱妈妈”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我们的周围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成年却 因无业而依旧靠父母养活,这些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啃老 族”的出现颠覆了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老养小”的现 象如一股逆流冲击着人们的社会家庭生活。那么,“啃老族”是怎 样出现的呢?“啃老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呢?叶苏倩同学通过研究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 “啃老族”的生活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就如何看待和帮助“啃老族”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大家说师:从一无所知、如同一张白纸的婴幼儿,到懵懵懂懂的少年,再到今天独立于社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青年”,我们经历了多大的变化啊!“成长”曾经是我们向往了很久的一件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中也多了很多“成长的烦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其中——“他和她”的烦恼。下面,请大家先欣赏几幕短剧。短剧1:一男生和一女生在教室里讨论功课,三位学生进来,窃窃私语地议论,其中一个怪声地说:“你们看,他们两人多要好啊!”两位学生如触电般分开,尴尬地逃走了。短剧2:一男生在路上向一个女生打招呼,想跟她说点事情,但是她很紧张,…  相似文献   

7.
王莹 《幼儿教育》2001,(9):27-27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常常受人帮助,却很少意识到要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关心人、爱护人的思想意识。《寻找“帮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不是一样东西,它是一种情意、一种精神。本活动旨在通过这一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生在顺境中,长在关爱里,他们很少经过风吹雨打,很少懂得照顾体贴别人。他们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视为平常,把父母节衣缩食的奉献视为应该。他们一味的索取,一味的享受,认为父母就该为他们服务,就该围着他们转,就该剩饭全吃、累活全干。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要操碎了”,是许多家长的感受,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欢和崇拜的人可以是影星、歌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  相似文献   

9.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怎样采取他们能接受的教育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克服不良行为。过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良思想倾向,教师一般都采用“堵”的办法,一味地禁止,结果收效不明显。过多的“严禁”,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反感、对抗心理,你越禁止,他越要去试试。越想堵,越是堵不住。我们必须象大禹治水那样,用疏导的办法教育帮助学生。我实习的时候,所在学校的  相似文献   

10.
李福荣 《班主任》2014,(6):42-43
案例 晒晒他们的开销清单 为了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我在班里召开了“晒晒清单,以俭为荣”主题班会。班会的首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列一张近一个月的开销清单。  相似文献   

11.
刘羽 《成才之路》2011,(17):15-I0010
所谓“学困生”分两类,即品行障碍与学习障碍两个方面。而产生“学困生”的原因也分两个方面,即先天个性因素与后天养成习惯因素。基于以上原因,抓“学困生”转化的关键,不是强制管教而是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失时机的心理帮助是使“学困生”转变的一剂良药。如何实施心理帮助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前只是用这句话来掩饰自己有意无意出的小差错,其实,平常我们都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或困惑,一直很少去深入思考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聆听了华老师的“差错”教育之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各种“差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给我们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14.
1.指导学生“认识”钱。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不认识钱的,但他们认识的只是钱的表面,认识面值,至于钱是怎么挣的,很少有人去思考。为此,我组织学生现场观察父母是怎样赚钱的:随后召开主题班会,孩子一一动情地说着,从他们微微发红的眼圈中我知道他们体谅到了父母的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王红棣 《班主任》2002,(8):15-16
“灰色儿童”指的是班上那些不主动参与交往,成绩平平,得过且过,没有竞争意识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地发展呢?我认为,帮助他们设计一个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目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深入了解“灰色儿童”的个性特点帮助“灰色儿童”设计合理的个体目  相似文献   

16.
主题活动“各行各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间恰逢“五一”长假,我们的困惑随之产生:长假后孩子们还能回到“各行各业”的活动中来吗?我们该如何保持他们对主题的关注程度,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他们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呢?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拿出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小黑点。”我又说:“再看看。”他们仔细端详了一阵,看着我说:“就一个小黑点。”我再一次郑重地说:“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这下,他们摸着脑袋,一脸迷惑地望着我直摇头:“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小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泽同 《班主任》2009,(9):27-29
班级中一些有着这样那样弱点、缺点的孩子经常被“数落”、被“刺激”,甚至被“遗忘”,他们承载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而我们通常很少关注他们。能否从班级管理人手,给这些相对“弱势”的孩子创造一个真正自己体验、自主实践、自发成长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