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拜读了吕型伟先生的自传体著作《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一书,感慨颇多。吕老在书中以53个故事片段讲述了他一生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的教育历程,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老教育家充满激情而又富有理性的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吕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著追求。有志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可以从这本内容丰富充实、富有张力的书稿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日,拜读了吕型伟先生的自传体著作《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感慨颇多。吕老在书中以53个故事片断讲述了他一生从“观察蚂议”到“研究人”的教育历程,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老教育家充满激情而富有理性的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吕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著追求。全书以自述的文笔娓娓道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思想盛宴和实践美餐。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听吕型伟先生报告或讲话,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且不说他的内容,就说吕老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表述,幽默风趣的口吻,也常常会博得与会者发自内心的掌声和会心的微笑。最近,吕老出版了《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一书。从书中,我们不但依然感受到吕老报告和讲话时特有的风格,而且还能从中生动具体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代教育史发展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吕老的这本著作,是一部活的中国当代教育史。说到"教育史",我们不会忘记吕老主编的《上海普通教育史》。这  相似文献   

4.
眼下的"名师"、"名家"可谓如过江之鲫,一个什么"工程",便可制造"上百"名师,倘有上百工程,自可制造上万名师了。但"速培(训)"与吆喝之下,似并未产生出如蔡元培、陶行知那样名垂青史的一代大师!世风不堪,虚名浮利之下,倘阅见一位真名师的作品,自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爽心暖意了。近读吕型伟先生的大著《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便有这样一种久违的惊喜。掩卷之余,慨然喟叹——吕型伟,我心目中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5.
近日,拜读了吕行伟老先生的自传体著作《吕行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一书,感慨颇多。吕老在书中以53个故事片断讲述了他一生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的教育历程,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老教育家充满激情而富有理性的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吕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著追求。全书以自述的形式娓娓道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思想盛宴、实践大餐。有志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可以从这本丰富充实、富有张力的书稿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近日,拜读了吕行伟老先生的自传体著作《吕行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一书,感慨颇多。吕老在书中以53个故事片断讲述了他一生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的教育历程,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老教育家充满激情而富有理性的一面,也让我们感受到吕老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著追求。全书以自述的形式娓娓道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思想盛宴、实践大餐。有志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可以从这本丰富充实、富有张力的书稿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华章》2006,(5)
展望整个教育界,亲历教育百年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吕型伟经历了70年,也算时间很长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吕型伟是过来人,经历了全过程,而且处于改革的前沿,有时还参与决策。与吕型伟一起参与接管、实践的同志多数已经故去,少数还在世的基本上已经年老体衰,而吕型伟还健康地活着,还在东奔西走,还在搞改革实验,还在学习探索,而且有实验基地。所以,有人说吕型伟是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镜头一: 学习小学科学六年级《铁钉生锈》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了"铁钉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之后,要求学生把几种对比的实验方法填写在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一位学生问到:"老师,可以用画图表示实验方法吗?" 镜头二: 学习小学科学五年级《建桥梁》一课时,当学生介绍自己家附近的桥梁时,突然说到:"老师,我能上黑板画吗?" 镜头三: 学习小学科学三年级《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在去室外观察蚂蚁之前,老师问道:"同学们对蚂蚁熟悉吗?你知道蚂蚁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画一画蚂蚁吗?"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6,(8):59-60
八年级生物学"动物的运动"中,对蚂蚁三角式步行的描写比较抽象,学生从文字层面上不容易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围绕蚂蚁爬行的特点进行引入、观察、分析、模拟、演示与总结,让学生不仅从理论上学习了蚂蚁爬行的规律,还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演示蚂蚁爬行的过程。充满动感的课堂展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叮铃铃"下课了,班长毛毛一声:"请大家30秒钟内,整理好桌椅,有序集合,30、29、28、27……"只见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快速、有序地到自己固定的集合位置按标准的军姿站好。这时体育委员顺手递给最先站好队的五名同学每人一张面值"两元"的蚂蚁币。"老师!老师!您看看我写的哪个字最好。我的字这次可以卖多少个蚂蚁币了?"……咦,蚂蚁币?这是什么东西?提起蚂蚁币,还得从我们班的  相似文献   

11.
说到"百年战争"这个词,你一定会想到英法百年战争、英格兰苏格兰战争这些军队争锋、硝烟弥漫的场景。但是,我又没有百岁,怎么能打"百年战争"呢?哈哈,这"百年"是相对蚂蚁而言的,相比人,蚂蚁的30年差不多就是人类一年,所以,蚂蚁的一百年差不多等于人类的三四年。我们家的蚂蚁属于普通蚁类,体长2-3毫米,有3对足。蚂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我们参观了上海科技馆。在科技馆购物点,我购买了心仪已久的宝贝——蚂蚁工坊。蚂蚁工坊是一座小型蚁巢,在里面放上蚂蚁,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生活习性。我挑选了一个透明外壳的苹果形塑料盒子,里面充满了蓝色的像果冻一样的凝胶。有4只大小不一的山蚂蚁在  相似文献   

13.
方鸿儒 《教育艺术》2007,(11):32-33
眼下的"名师"、"名家"可谓如过江之鲫,多得不可胜数.一个什么"工程",便可制造"上百"名师,倘有上百工程,自可制造上万名师了.但"速培(训)"与吆喝之下,似并未产生出如蔡元培、陶行知那样可得名垂青史、永驻人心的一代大师、大家了!世风不堪,虚名浮力之下,倘阅见一位真名师、实大家的作品,自有一种如遇长者、如沐春风的爽心暖意了.近读吕型伟先生的大著《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便有这样一种久违的惊喜.掩卷之余,便慨然喟叹--一位我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正>一、案例描述、分析下面是我们班的自然角观察记录,听孩子的对话片段,分享孩子们的喜悦心情。片段一:蚂蚁趣事自从班级里来了小客人——蚂蚁家族,小朋友每天都会争先恐后地去看一看。蚂蚁深深地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成为孩子们每天必谈的话题。自主游戏时间,许多小朋友都跑到科学区观察蚂蚁。"蚂蚁好大呀,比我在大树底下看到的大好几倍呢。"程程说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与教育家的深沉思考──上海市教育学会座谈吕型伟《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一书徐仲安整理吕型伟同志是我国基础教育界著名的教育家。不久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一书,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都十分受欢迎。有些书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在封面上打上诸如100天,从最后一名到高考状元之类的文字,看得人心里痒痒的。对于这样的说辞,不知道别人是否相信,反正我是当笑话在看。并不是说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就肯定没有,但出现的几率肯定比一只蚂蚁走在路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家的甑子(蒸饭用的木制器具。)放在厨房里的一张桌子上。一天,不知从哪来了一群蚂蚁,爬进了甑子。满满一甑子饭全被蚂蚁占领了。以后甑子几次换地方,仍然免不了蚂蚁的袭击。怎么办?爸爸想了个好办法:用一个旧菜盆,打半盆水,把甑子置于水中央的一个铁架子上。哈哈,终于把蚂蚁挡在了甑子之外。可是,没过几天,又有蚂蚁爬进了甑子。奇怪!盆里有水,蚂蚁是怎么“过河”的呢?一天,做完作业后,我就在甑子旁边观察,想看看蚂蚁究竟是怎样涉水爬进甑子的。不一会儿,我发现几只小小的黑蚂蚁从墙洞里爬上了桌子。他们几个走走停停,不时地交头接耳,好…  相似文献   

18.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自己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呢?"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你都没有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呢?孩子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  相似文献   

19.
眼下的“名师”“名家”可谓如过江之鲫,多得不可胜数。一个什么“工程”,便可制造“上百”名师,倘有上百工程,自可制造上万名师了。但“速培(训)”与吆喝之下,似并未产生出如蔡元培、陶行知那样可得名垂青史、永驻人心的一代大师、大家了!世风不堪,虚名浮力之下,倘阅见一位真名师、实大家的作品,自有一种如遇长者、如沐春风的爽心暖意了。近读吕型伟先生的大著《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伤,便有这样一种久违的惊喜。掩卷之余,便慨然喟叹——一位孙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0.
李欣然 《广西教育》2013,(12):50-50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凯伦·沃斯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办法。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呢?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蚂蚁》第一课时时,组织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我让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蚂蚁。第二,想出的办法要能够让人观察得仔细。最初,我是这样引导的:师:请你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你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