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时 ,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一、初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听读 ,感知情感。学习课文前 ,安排学生看课文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演示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 ,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听力。2 自读 ,感知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 ,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由读前 ,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 ,仔细读课文 ,不丢字 ,不加字 ,难读的字、词、句画…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找准读点、体悟人物情、传授技巧等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文 《青海教育》2009,(11):24-24
朗读训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范读,引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书声朗朗,读的形式也丰富多彩: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引读、竞赛读、表演读……一时间,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正如语文大纲所说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获得和朗读习惯的形成,只有通过训练来获得。怎样进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不但点明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更重要的是点明读的目的的层次性 ,这正好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相吻合 ,因此 ,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贯彻这一精神 ,要将让学生充分地读贯穿始终。一、初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可以说已经理解了60%~70 % ,因此初读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组织、调动学生 ,让他们…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然而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将读与看、思、演、写、画相结合,更有利于发挥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一、用神奇的眼睛敲开读的大门(看)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读课文的时间。因为只有充分的朗读才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2.
杨招娣 《吉林教育》2008,(16):48-49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是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呢?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这就要求语文  相似文献   

13.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因此,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到位。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以“读”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读得充分 悟才能到位@马希芳$宁…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一是朗读的时间要充分;二是要给学生选择朗读内容的权利;三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朗读表达;四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五是注重朗读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教师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孩子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无所知,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因此,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杨桓 《甘肃教育》2004,(10):24-2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