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3.
明朝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但笔者在研读《魏公子列传》一文时,发现教材对太史公这篇"得意文"的翻译有一处值得商榷。现将涉及的原文相关语段摘录如下: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  相似文献   

4.
论论侯生其人沈振海《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其中信陵君是太史公着力刻画的人物。古人对此多有评论:“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使公得意文”(茅坤《史记钞》),“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概慕之意。...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等四大公子均以“养士”著称,而功业、人品却有等差,其中唯独“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信陵君业绩、声誉及文韬武略固然远在孟尝君等人之上,但《史记》着意突出的却是他敬老尊贤、“仁而下士”的风范,这正是他为国干城的根基所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以仁义为本”的立言要旨。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往往是富于变化的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殊性来 ,其目的是使语言更加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学习和掌握这些特殊性 ,对于我们学习语言 ,学好语文 ,提高写作能力 ,将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特殊性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例。贬己褒人例贬己褒人 ,就是借贬低自己来褒扬别人。这种写法不大常见。最有指导意义的是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品中为了写魏公子信陵君的谦恭下士 ,作者在写魏公子与侯嬴的交往时 ,极力铺陈侯生的倨傲之态 :当魏公子“虚左”“自迎”时 ,侯生竟是“摄敝衣冠 ,直上载公子上座 ,不让” ;…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战国四公子常为人所乐道,甚至视他们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其事迹亦是流传甚广。然而,在这种耀眼光辉中,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让人颇感疑惑的问题。单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而言,就有诸多令人不服之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这一系列溢美之词,将这位信陵君捧上了天。而史书上亦记载有其门客为报答他而做出的游说、自刎等事,往往在最后还…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9.
<正>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作《魏公子列传》。”很明显,作者写作本篇传记是以歌颂魏公子的好客、礼贤下士、和宾客们对魏公子的忠心耿耿、以死相报为目的的。主上待臣下以敬,臣下报主上以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他所敬慕、向往的一种品德。《乐毅列传》、《刺客列传》等也都是歌颂这种品德的。司马迁歌颂、向往这种品德,赞赏古人这种君臣主客之间的以诚相待,很自然地也就是对汉代社会君臣主客之间以“市道”相交、以欺诈相交的恶劣风尚的讽刺与批判。司马迁在这里表现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力映衬了信陵君的形象,犹如烘云托月,使魏公子的形象成为太史公笔下极具神采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1.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写《魏公子列传》时,完全是以一个充满诗情和想象力的文学家身份出现的。他将心中渴望的、理想的君主形象寄托在信陵君身上。而至于写该篇传文,司马迁更近乎是出于发泄内心感受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写史。  相似文献   

13.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147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5.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论《史记》时说:“后世诸史之列传,多藉史以传人;史记之列传,惟藉人以明史。……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活现。”(《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太史公能将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固然是因为他对所写的人物观察细腻,体验入微,把握特征,抓住本质,但也得力于他的娴熟的描写技巧。《史记》中的篇目,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较多,我们在学习时,应以读促写,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表现技法,并用之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以提高写  相似文献   

16.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17.
彭习银 《学语文》2002,(2):46-46
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或国家)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一般来说: 一、乘车方面 以左为尊。如车上坐两人,尊贵者坐左边,主人居右边。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空着左边的位子(给侯生)。侯生是一位隐士,“家贫,为大梁夷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魂公子列传》;而《魏公子列传》,又是《史记》中的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诵下古的作品,那么,它让人再陵不厌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写信陵君大宴宾客招待侯赢时,侯赢对信陵君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人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信陵君听后“于是罢酒”,结束了宴会。侯赢考虑到主宾关系,加之又是宴会场所,话说得非常委婉,其言外之意是:对你的礼遇的真诚,我经过考察,已得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按要求答题。信陵君纳言自责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甲〕公子①独与其客留赵。赵孝成王②德公子〔乙〕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丙〕与平原君③计〔丁〕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注释〕①公子: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被采用为高中语文教材。它主要写信陵君礼贤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