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严歌苓作客上海,以新作《芳华》和小说《陆犯焉识》为蓝本,围绕故事讲述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在讲座上,严歌苓分享了多个荒诞或有趣的故事与她作品的联系,但她也提到,不是所有作品都靠听故事写成,也有纯粹靠虚构和想象完成的。小说有时候是真实细节经虚构而成,有时却是一个小的物件,引发了作家巨大的无边际的想象,这依赖于小说家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4,(13):158-158
“我觉得电影《归来》比小说更加抽象一点,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滴水见太阳,与我当初的创作意愿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吻合。”《归来》改编自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长辈的一些记忆虚构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小姨多鹤》是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两个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日本女人“小姨”多鹤和中国女人“母亲”小环。战争的硝烟,命运的遭际,让这两个女人走进同一个屋檐,演绎了爱与恨牵绊着的一生。犹如一朵并蒂莲,严歌苓赋予这两个从苦难岁月中一路走来的女人以善与美,书写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8,(5):13-16
[顶级亮相] 在国内最有影响的海外华人作家 1958年,严歌苓出生于上海.由于父母离异,她和哥哥在安徽长大.1970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她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发表的处女作是一首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79年,她主动请缨到对越自卫反击前线担任战地记者,并写出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相似文献   

5.
正严歌苓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之多,在海外与中国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人与之媲美。从早期的《心弦》、《天浴》、《少女小鱼》、《学校的故事》到以后的《谁家有女》、《情色》、《老囚》、《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剧场》、《归来》直至《芳华》,严歌苓在海外被认为是最有人气、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与编剧。她神游在小说与影视艺术之间,她的经典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小姨多鹤》与  相似文献   

6.
何小曼是严歌苓在小说《芳华》中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严歌苓通过对何小曼一生的书写,表达了她对特定年代的思考。何小曼从对爱的追求到最终被爱所抛弃,从最初的反抗到最终平淡地接受这一切,她始终不被外界所干扰,始终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也正是这一善良之心致使她在生命最成功的时刻精神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讲,《芳华》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思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不仅注重故事内容而且注重讲法技巧.细阅她的作品,总会为她所采用的一些技巧拍案叫绝.文章就严歌苓的几个代表作品分析她在小说中所运用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新作《床畔》延续了她军旅题材小说中的英雄叙事,以象征主义手法复写了《雌性的草地》中英雄理想幻灭的主题。严歌苓试图通过展示英雄在时代变迁中被树立、被崇拜、被误读、被遗忘的过程,呼唤英雄的回归,却又深感时移世易,无力挽回,因而小说又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意味。《床畔》是对严歌苓英雄叙事的一次回望与总结,在呼唤英雄主义的同时,回避了对英雄内涵的构建与反思,体现出作家对英雄价值观念与当代语境的疏离。  相似文献   

9.
目前,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呈并驾齐驱之势,对此她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体悟。本文试图将严歌苓的小说文本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互动关系,从而总结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影片所获成功的经验和内在根源,揭示电影艺术对严歌苓小说的潜在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对《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线索的再认识———湖北/丁吉平按习惯说法,一般认为《回忆我的母亲》文章第一段“她勤劳一生”一句即是全文叙事线索,这是不错的。但随着对课文的钻研的加深和拓宽,我觉得该文除了这条外在的明显的线索外,实则还存在着一条内在线索,即母亲思...  相似文献   

13.
最初关注到严歌苓,是因为看了《陆犯焉识》这部小说。小说中,严歌苓追忆自己的祖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风流才子"陆焉识"的形象,一生都渴望自由,却一生都不得自由。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对知识分子陆焉识的自由之路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是展示陆焉识对自由的追寻,第二部分是深入挖掘陆焉识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是通过陆焉识的个人悲剧阐明知识分子的悲剧,第四个部分是揭示自由的定义,陆焉识在回忆中确定真爱,最终明白自由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作品信息     
●严歌苓推出长篇小说《小姨多鹤》著名女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多鹤的故事是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她为写作这部小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她的每一篇小说创作几乎都达到了均衡的出色,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众多的研究从她的小说文本对她的创作进行了剖析。然而,从她的诸多创作谈、访谈、演讲的文章来探讨她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则鲜有。通过探讨了她强调的“印象”、“特定环境”、“Talk Out”、“想象力”、“形象”等概念的内涵,以及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阐明其共同构成严歌苓的较为系统的小说创作思想。严歌苓以探讨人在“特定环境”下必然或可能产生的行为,开掘其中的人格秘密,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使她的小说创作思想具有“求索”的人学意义、悲悯的哲学情怀,伸张、发扬了启蒙主义、个性主义的精神,为当下的文艺理论界带来了新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9.
自由的生命这一概念在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得以体现,她经常以女性形象来表明她对存在的思考而双重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她能够以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自由心念来观照自身和他者。本文以严歌苓小说中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了其对存在的思考及理想主义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湖北远安县谢良成同志来信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朱德同志回忆母亲的文章,原名《母亲的回忆》。来信认为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母亲对于她过去生活的回忆,与文章内容完全不吻合。来信问是不是这样。来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