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帅 《中国出版》2016,(3):29-31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术期刊人际化传播的新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及时洞察用户的体验与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适应新的传播语境,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孙妮 《新闻传播》2023,(16):68-70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凭借其时效性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下,高校团属微信公众号作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普遍存在功能发挥不足,内容影响力、传播效力较弱等问题。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法,以湖北省5所高校团属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就高校团属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及其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研究得出,高校团属微信公众号应优化内容服务、强化互联网思维、建立高效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使得“学术”“阅读”“生活”以及“社交”等之间完美融合,部分新闻传播类学术公众号取得了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深刻的渗透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探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发展困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目前本学科内主要期刊公众号在功能定位、管理理念、运营方式以及内容来源等方面与微信公众号本身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在问题来源、方法指导、内容建构、活动营造以及学术争鸣等方面并未起到理想效果.拓宽内容来源渠道,增强学术凝聚力,增加分享价值,进行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一个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流量枢纽",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逐步成为了学术期刊在移动端的门户。为了探索学术期刊在传统发行、广告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流量与资源变现,本文选取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30个学术期刊公众号,对2018年4—6月公众号发布文章数、阅读数、点赞数、微信传播力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优秀案例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30个公众号共计获得近2000万阅读数,篇均阅读数超过4000,平均微信传播指数(WCI)值高达577。因此,部分学术期刊通过转变思路来适应新媒体运营规则,在运营及盈利方面取得了亮眼的业绩,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程绍燕 《视听》2023,(8):158-160
微信公众号对于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术期刊缺乏新媒体人员力量,对微信公众号重视不足,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单一、推送频率不高。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中要有新媒体思维,根据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来设定内容,强化与读者的互动以保持读者黏性,提高推送频率以保持活跃度,培养新媒体人才以保障微信公众号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有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传统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不足,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而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由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形式单一和互联网思维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晨曦  李劭强 《传媒》2018,(11):82-84
在高校不断丰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趋势下,如何实现运营创新,不断考验着高校宣传者的传播实战能力.本文以"南广人事"公众号为例、以"类人际传播"的视角审视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宣传工作,探讨了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薛婧媛  游滨 《编辑学报》2019,31(3):313-315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设立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众多学术期刊扩大传播、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作用,从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入手,着眼于提高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学术友好度,探讨有针对性的内容策划和用户友好的形式策划,以微信思维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报纸、广播等开通微信公众号已成常态.在如今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越发红火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实现突破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结合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策略及影响力,以期为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循环杂志"为样本,调研分析其文章类型、阅读量分布、服务菜单栏等数据,并从用户、内容和服务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建议,从而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学术数据库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调查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 《出版科学》2016,24(4):83-87
对国内主要中文学术数据库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运营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完善学术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提升服务效果,并提出“慎、合、优”的改进策略,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学术期刊运营微信认证服务号的优势,引发学术期刊对微信认证服务号应用的重视.通过分析学术期刊运营微信认证服务号在具体应用上的需求,指出学术期刊运营微信认证服务号的品牌优势、信价优势及安全优势.其中品牌优势在于认证期刊品牌,提高品牌到达率.性价优势在于用户分组,实现精准服务;客服接口,实现人工客服体验;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实现兼职低成本高性价比运营;支付接口,实现用户及运营方双方的安全便利.安全优势在于认证保护各方权益,授权提供更安全的信息服务.随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铺开,认证服务号将是学术期刊运营的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2016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4周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1000万个,每天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①微信阅读成为移动端最主流的阅读方式,当前学界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机制、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其定位策略和文本表达关注不够.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大号“咪蒙”为例,分析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基本定位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普遍成为传统纸媒的标配,但对一些纸媒来说,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纸媒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作用,不仅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能不断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本文聚焦媒体融合,拟从传统纸媒在微信公众号运用方面的优势、存在问题及运营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恽海艳 《编辑学报》2016,28(6):577-580
根据学术期刊的特点,阐述学术期刊如何选择微信公众平台类型,以及如何通过后台功能的设置和开发来提升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分析几种典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优势,介绍学术期刊经营和推广微信公众号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两微一端”成为主流媒体构建话语权的主战场。与传统主流媒体受众思维不同,以用户吸引、用户留存、用户变现为核心逻辑的微信公众号,既具有大众传播性质,也是当前互联网中意见汇聚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襄阳网”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如何将用户思维赋能微信公众号运营,打造襄阳首个微信百万大号,助力地方主流媒体“破层出圈”。  相似文献   

17.
科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盈利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驰  李禾 《编辑学报》2019,31(2):204-208
科技学术期刊由于内容较为专业,阅读人群相对较小。在传统发行、广告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大环境中,如何利用期刊的公众号将流量与资源变现,值得研究探索。作者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23种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样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平均微信传播力指数(WCI)达584,样本中大部分期刊微信公众号根据平台定位与受众,采用了有针对性的盈利变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毛雯钰 《视听》2016,(12):86-87
微信公众号以其受众广泛、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迅速成为了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营无疑是现代网络时代发展的重要结晶。但是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影响和制约着微信公众号的良好市场运营。本文分析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误区,探讨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改良思路。  相似文献   

19.
郭朋玉 《今传媒》2024,(2):19-2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凭借其互动性、移动性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以“金茂文化”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当下企业运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企业文化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其他企业更好地运营微信公众号、促进企业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朱玉华 《出版广角》2015,(16):26-2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进一步创新其传播模式,扩大其影响。高校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微信公众平台在互联网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基本特性,使高校学术期刊在社会上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