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莹晨 《出版广角》2021,(20):34-37
丝路书香工程在政府发挥宏观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从本土化内容选题策划、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到出版物数字化发展,从本土化平台和营销渠道建设到人员交流培训,各种所有制出版传媒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参与出版对外交流合作,一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资源互通共享的出版交流合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王丽 《出版广角》2018,(7):55-57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图书出版的对外传播形式,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加强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对"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对外传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部分项目,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图书出版传播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拉美国家是我国布局"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阵地.借助数字出版,我国能帮助拉美国家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畅通拉美国家与我国的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搭建稳固的平台.中拉数字出版合作是与拉美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局面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应积极推动中拉数字出版合作.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外出版业的交流合作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中国出版业更是获得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市场空间,众多的出版社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踏上了新的征程.笔者希望围绕关注度较高的对外汉语、文学经典和中医药图书版权输出,结合近年来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案例,与出版同仁一同探讨图书出版如何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相似文献   

5.
《传媒》2017,(18)
蔡达峰:丰富"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内容,提升出版合作的品质.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支持反映当代中国主题等领域优秀图书的翻译出版,国际出版交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下,中国出版应充分发挥出版品牌和内容创新优势,精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需求,推出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优秀作品,让各国优秀图书走进中国、让中国优秀图书走向世界.深入交流,共建出版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阵地."十三五"期间,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出版业务方面的合作交流发展势头良好,业务交往日益深入.本文以安徽教育出版社与马来西亚的国际出版合作业务为切入点,聚焦"十三五"期间中马出版走出去的合作背景、发展历程、现状与特点,以此总结经验,分析中马两国出版业合作与发展的路径、特点与成效,为出版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伟 《出版广角》2018,(6):15-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主题出版"走出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主题出版走入"一带一路"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和出版单位联动响应,积极作为.作为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成果的输出成为出版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担负职责使命、发挥出版功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何明星 《出版广角》2015,(14):20-22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2009年至2013年近5年来翻译出版的中国图书进行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地区划分为三大类来研究中国图书的翻译出版现状.我们要从针对"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中华文化传播基金入手,对其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步推进,我国出版业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归纳了相关国家出版业在行业管理、阅读、教育与少儿出版、网络销售等四方面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版业合作的特点,指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需顺应大势,苦练内功,从“写意”到“工笔”,充分认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原理,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倩 《出版广角》2018,(11):42-44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童书出口前景光明.文章基于我国童书出版现状,剖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童书出版的历史机遇,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兰州与"兰"     
兰州之地,周属雍州,春秋后羌人居之,秦及汉初属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汉书·昭帝纪》),治所在允吾(音铅牙)。关于允吾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青海省民和县的下川口,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实时竞价(RTB)广告已成为数字广告业发展最迅猛的领域.“实时”意味着以技术改变广告业的生产方式,而“竞价”则完成了广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文章在对实时竞价广告的产业流程以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RTB广告是如何通过不同市场主体、技术及运行机制的安排实现“实时”与“竞价”,从而改变广告业的传统运行方式与商业逻辑的.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和实质,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分析"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契合点:学科馆员服务的主动性、个性化与专业化.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以来,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就目前看,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前途依然不明朗.文章以《今日美国》(USA Today)为例,考察其报网融合的进程,分析一报一网的并联式组织结构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媒体部门均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两个"第一"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云亭 《图书馆》2003,(4):71-73
“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分属不同的范畴,不能相互取代。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者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员第一”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比作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对“无理取闹的读者”大胆管理是维护“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信息高速公路、金桥与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高速公路、金桥与图书馆杨学梅,张大尧,崔明Abstract:Libraryisanimportantcomponentpartofthe"InformationExpressway"andthe"GoldBridge"projects.Facin...  相似文献   

20.
价值论与需要论的联系和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cademic contention about the "theory of value",M.Dewey being the leading character,and the "theory of demand ",C.A.Cutter and W.F.Poole being the chief characters,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upon the Chinese library circle.It has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the contention about "stocking"and "using"of library materials.The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nnections and discriminations will play an active part in ou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ork,3 re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