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张周 《采.写.编》2018,(1):152-153
伴随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儿童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数字出版更使儿童书籍出版的结构转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传统出版方式转型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寻求适合少儿图书数字出版长期发展的策略,丰富图书出版的内容和形式.本文分析了我国少儿图书出版转型所面临的不利条件,并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洁 《出版广角》2018,(6):25-29
2017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全面进入跨界融合新常态,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出版企业与泛娱乐、泛文化、泛金融进行深度对接,知识付费不断拓宽数字出版领域.经历行业洗牌的自媒体"二八效应"明显,顺势而为的传统媒体需要继续探索转型之道.出版业仍存在图书去库存有待改善、图书价格保护体系亟待建立等问题,已成常态的复合型书店也需考虑如何在转型中坚守书店本质.数字信息技术和跨界融合发展仍是未来行业风向标,新闻出版业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图书全版权运营生态链,继续优化数字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根据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出版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4.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育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重点方向,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提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应以资源聚合为中心点,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态,以实现教育图书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9月18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各在京传统图书数字化转型相关单位的领导与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内容涵盖了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及具体实践;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主持.  相似文献   

6.
《编辑之友》2011,(1):128
[本刊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迫在眉睫,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出版业未来发展大计。产业链各相关行业虎视眈眈,都希望在数字出版上分得一杯羹,如何达成重要的产业共识,推动中国的数字出版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如何发掘电子书市场商机?1月9日,北京图书订货  相似文献   

7.
曾翔 《采.写.编》2024,(2):124-126
伴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不足和弊端日渐显露,其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文章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入手,全面阐述了教育图书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详细剖析了当前教育图书出版转型面临的难题,并从开发数字资源库、线上线下复合出版、建设网络平台、开发APP等多个维度入手,就如何实现教育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性举措。  相似文献   

8.
传统图书策划编辑转型是目前各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中急需推进的一项工作.为何要转?如何转?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数字出版实践经验,从社会环境、技能要求、注意事项等方面逐一展开,探索这些问题. 为什么要转型? 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等优点,出版范围除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等之外,还有基于以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数字出版物,较传统出版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9.
叶贤权 《出版广角》2015,(10):32-33
传统图书出版业由于受到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影响,特别是数字出版业的冲击,面临很大压力,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从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经营、技术经营、品牌建设以及生产与营销创新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图书出版史显示出图书出版是朝着内容优质、内容表现形式优美、载体优良、传播便利的方向发展的。图书出版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决定了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图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图书的长久存在性,但是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的内容表现形式、载体和传播方式,使数字图书可以实现“图文音像并茂”,并通过网络传播。图书的社会需求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有利于使图书出版行业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得到更好发展,为此本文对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物、移动传媒等媒介作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在如今的媒体出版行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优势,对纸媒造成极大冲击。此外,零散阅读的出现,也使纸质出版物、传统的图书出版概念不再受欢迎。数字阅读已在读者群体中广为流行,令图书编辑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出版市场的新环境,图书编辑必须在概念上进行创新,在角色方面上及时转变。因此在多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应抓住时代机遇,跳出传统角色,实现主体观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王哲 《出版广角》2015,(13):27-29
对于专业图书出版来说,数字化出版将如何开展,如何深化、如何盈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专业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为视角,对专业图书的数字化出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转型与变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数字模式改革正高速进行着。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的图书出版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图书出版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在严峻的现代发展形势下积极创新,寻找发展出路,以达到在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有自己系统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数字出版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及给传统图书的出版带来的严峻考验,并给出了现代社会传统图书出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出版社已经广泛开展数字出版转型工作,编辑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势在必行。编辑将编辑加工的数字化转型作为起点,利于其出版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逐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本文浅析了科技图书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如何对图书内容中有数字出版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提取、标引和存储。  相似文献   

15.
澳门图书出版业市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图书出版产业面临发展危机,需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本文通过对澳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现状与核心优势分析,为澳门图书出版业提供发展建议.研究发现,澳门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利用国际化的城市文化资源,能够提升澳门的出版业竞争力.澳门出版业需要调整出版产业结构,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依托国家文化输出的新战略,将出版业定位于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方向,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教育图书出版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记者 邸荣芬)为进一步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升级转型步伐,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原新闻出版总署自2012年9月在新闻出版行业开展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根据申报比例要求,全国共有136家图书出版单位、155家报纸出版单位和139家期刊出版单位申报"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大,作为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如何在与时俱进中坚守自身的优势,在向数字出版转型中进行另类突围?本文认为,在数字时代,纸质图书依然具备电子书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开发线装书、笔记书等数字出版无法取代的产品而实现另类突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此种背景传统图书编辑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为自身角色转换做好准备工作。为此本文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角色转换展开粗浅的探讨,以供广大图书编辑做有意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文章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数字出版的现状,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娟 《东南传播》2013,(7):58-59
近年来,传统出版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营滑坡的迹象,然而新兴的数字出版业则发展迅猛.面对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数字出版是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图书数字出版的变革必然带来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发展,图书贸易产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交易方式等相对于传统出版贸易必然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以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美国及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国图书数字出版贸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