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地区,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分为"官修"、"官督民修"和"民修"等不同类型,其中又以"官督民修"和"民修"体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源于流域区复杂的水利形势,而且也是传统国家政权对水利领域不同干预程度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与调适。在此过程中,受吏治水平的影响,国家对水利干预的实效有所不同,影响着水利建设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制度演化对技术传播和扩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关地方史料记载,大部分哈尼族土司都组织民众开挖梯田和水沟,以供屯垦戍守。历史上大多数工程量较大的哈尼梯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由土司组织实施的。哈尼族地区的梯田水利管理一般是依据其产权来决定的,谁拥有谁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明清时期哈尼族土司与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成为当地经济演化的"组织"和"技术"两项演化元素,并且构成了具有互动反馈关系的演化因果关系。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正是"哈尼梯田"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治理体制与制度的强势建构带来行政权力向上集中和治理压力向下聚集,促使乡镇政权通过嵌入性组织建构下的半正式组织设计、半正式制度安排及帮包制机制实践等,形塑起新时期的乡村“半正式行政”治理模式。这种“半正式行政”不同于黄宗智的概括,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从实践后果看,它虽有助于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但也易带来行政制度吸纳自治制度与自治事务涌入行政渠道的“行政吸纳自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在规章与文件中重新明确半正式组织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服务协助与配合治理等职能。新时期乡村“半正式行政”考察,是对传统“半正式行政”研究的理论拓展,也是对基层治理组织、制度与机制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今天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共同研究部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这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利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水利职业教育,水利部门责无旁贷。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水利发展面世的形势一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水利是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哈尼族先民处于以村寨为单位但互不统属的"启波然"村寨自治或部族自治原生态时期。元时,和蛮部族在元初演变为万户侯地方军政机构。1274年,赛典赤主政云南后废除了万户府、千户府、百户所制度。在设置郡县的基础上,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土官制度;各地哈尼部族和万户也被纳入统一的行政建置。之后,各地哈尼族村寨处于一种土官制度下的"启波然"变种形态中,并且与元代地方行政管理比较粗放的情况高度吻合。土官制度将滇南哈尼族地区纳入了统一的行政建置,并为其后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提供了遵循,成为滇南地区独具特色的行政制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行政制度史。  相似文献   

6.
清代昭通水利建设属初创阶段,主要体现在,自"改土归流"以后,疏濬河道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决新建昭通府城及附郭恩安县的固定饮用水问题。不过清朝水利开发遗留问题颇多,昭通和鲁甸两地老鸦岩石峡水利纠纷,正属此例。民国十九年(1930)昭鲁水利工程治理是为此段纠纷之止。民国时期该县水利事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又制定了完备的治理方案,相关制度得到发展,水利事业获得保护。梳理清代至民国昭通水利开发过程,考察水利与昭通农田生产、民众生活、区域民众之间(昭通与鲁甸)水利纠纷等关系,进而探讨水利与昭通社会发展变迁的内在联系。是研究昭通区域社会史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治道变革之需要。国家在长株潭设置"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蕴含着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转变职能的意图。长株潭城市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使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有非赢利的社会团体和赢利的经济组织,形成长株潭区域政府与公民社会、经济组织共同治理的公共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师资实力、研究水平、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与重点高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这就决定了其以重点高校为标杆的"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组织发展目标必须借力于基于组织文化转型的文化驱动来实现。以各项具体制度的针对性改革为核心路径,促进地方高校制度文化的"学术本位化"更新。地方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务实推进组织的学术本位化文化建构,使组织尽快实现由资源驱动向文化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学系在政府制度设计及行政运作上有相当影响力。张群作为政学系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时期,奉行"研究政务,实行改进"及"治法"与"治人"并重的政治和行政理念,力行"行政尤重简单"的"简单政府"实践,并力谋"纵的贯彻与横的联络"的行政补救举措的贯彻落实,以提高地方行政效能。张群的行政思想与实践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现代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制度化影响,四川省也成为当时民主建设和蒋介石心目中的模范省,由此可以看出以学者型官僚著称的政学系在行政现代化方面的努力;但实际的行政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张群的行政理念有着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一种现代化的行政组织是不可能建立在陈旧的思想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激励和约束地方政府官员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官员的激励和约束是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方面,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对地方官员的激励和约束问题,中国是不会形成"为增长而竞争"的格局的.我们认为:财政分权改革、晋升锦标赛、属地化行政发包制、中国的党政关系和地区组织结构等正式制度,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为官之道、"理"、关系网络等非正式制度很好地激励和约束了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使其"为增长而竞争".这些制度安排也同时具有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行政调解制度的"供求均衡"——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中国以"强制性"为主导,并伴有"诱致性"因素的制度变迁进程中,"大调解"机制的建构呈现出高歌猛进之态势,与此相对应,其中的行政调解却只是处于相对"低迷"的复兴之中.而"制度供求均衡"之研究路径在纠纷解决理论中的运用,正是探析和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控权”为核心的单一规范主义思路作为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制度建构依据存在封闭性。面对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行政执法需要,综合行政执法主体制度的落实过程在坚守规范主义合法性底线的同时,也应当为行政职能的履行提供从法律理论到相关保障机制的功能主义支持。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制度逻辑建构以组织结构优化与权力配置增强两项功能标准为内核,但以规范主义标准为界限,这种界限体现在以“概括性授权”条款为依据,受制于比例原则与本质保护原则的约束。基于组织结构优化功能,应当注重赋予地方立法行政机构组织规定权以回应灵活性实际需要;基于权力配置增强功能,应当赋予地方政府配置综合行政执法权以契合整体政府的思维与协调部门之间的权力科学分配。  相似文献   

13.
略论宋代长江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水利事业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两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长江流域各地的农业水利建设兴旺发达,从而为这一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福州西湖自宋代以后,逐步具有了水利、防洪、城防、防火、交游空间的职能。明清时期的福州西湖呈现周期性的淤塞和疏浚。由于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西湖带有明显"官湖"色彩,官方主导下的西湖水利,少有商人与地方宗族参与,与同为东南沿海的江南地区、莆仙地区比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社会断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就司法审判制度的革新而言,通过移植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司法改革中遵循分权原则,致力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实践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最大亮点。由于清末司法与行政的分立依旧以皇权为终极根据,决定了司法独立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体现,但在实践方面只能处于"能言不能行之"的状态;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独立审判制度的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司法独立的实现程度是相当有限的,有些司法独立制度规则的存在也仅具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 ,国家正式职官的设置止于县 ,县以下没有国家行政。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传统乡里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地方社会近代化的时代要求 ,各地陆续生成了区乡一级行政。这一期间的区乡行政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清末以来新生的区乡行政 ;二是由清代旧乡地演变而来的区乡行政或准行政。就职能而言 ,前者又可以分为单一职能类型的区乡行政 (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和保卫团政 )和职能全面类型的区乡行政 ;后者或系由旧乡地直接转化为新型的区乡行政 ,或系以旧乡地而充当新生区乡行政的下级区划和组织 ,或基本保持着旧乡地的原有性质和职能。就主体性质而言 ,这一时期的区乡行政还存在着“自治”行政与“官治”行政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区乡行政大多具有常设机构 ,其行政人员一般按法定程序任职并具有职业化的公职身份 ,大多具有建立在法定公共财政或公共收入基础之上的经费制度 ,承担着地方社会的各种现代性行政职能 ,因此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性质。但同时在各方面也仍然带有传统色彩。这种区乡行政的生成构成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7.
行政区划是将国土按不同区域和层级进行划分,以便于治理的制度.对于疆域广大的中国来说,行政区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多数时期也颇为有效.我国的行政区域原则上划分为三级,即省、县、乡.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则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区,即实行四级制.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这就使得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7,(4):79-84
学习空间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文章以PST模型为指导,构建了"课堂物理—课堂制度—课堂心理—课堂虚拟"四维的翻转课堂学习空间,通过实际运行,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弗兰德斯分析法分析其实施效果,证明了基于PST模型建构的翻转课堂学习空间可以打破传统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前排—中间效应",实现基本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个性课程资源的差异性分配,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行政区划是将旧土按不同区域和层级进行划分,以便于治理的制度。对于疆域广大的中国来说,行政区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多数时期也颇为有效。我国的行政区域原则上划分为三级,即省、县、乡。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则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区,即实行四级制。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这就使得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县政改革以健全县行政组织和机制为基本宗旨,出现了"官制"和"自治"两种模式。20世纪上半叶陕西县政建设的发展也体现这一近代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民国初期陕西县制的转型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陕西县政建设的特点分析,以期检视前人的成果和分析模式,把握县政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体考量其发展的地区差异的特殊性,为当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