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廷接受宪政,是内外交困的被动选择。其效法德国和日本,强调普及教育为立宪基础,并坚持以强迫为手段,不仅明显与客观现实相悖,更一度激起各地毁学风潮。学部地朝廷意志与财匮民穷的国情中间处于两难境地,具体执行过程不免貌合神离。围绕预备立宪所做的相关准备,明显带有应付宪政进程的态势。但1909-1911年学部在借鉴外域、兼顾国情,尝试维护义务教育的多种形式方面(即私塾改造、简易识字学塾、介绍引进近代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等)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学术需要交流,文化需要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和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学生会、教育学部分团委以及研究生会共同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文化。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及锵锵三人行座谈会、京师教育讲堂系列讲座、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会学术论坛、走进教育学部对话教育高层、“振铎杯”教案设计大赛、open书架、以书易书,以及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等。  相似文献   

3.
开幕式 2009年10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承办,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视野下移中的教育史研究”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育》2009,(5):12-12
2009年10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冲突过程。而且是传统教育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书院改学堂、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废除、学部等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定,构成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五重变奏曲,除旧与布新同时并举,传统教育的变革深入到制度层面,全面启动中国教育体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21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京师"学科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  相似文献   

7.
试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运动中,批判清政府封建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了革命教育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基础上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推行资产阶级教育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政策的性质与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政策有着本质区别,是一次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关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人才培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对研究和促进我国现代普及教育的发展仍具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普及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投入严重不足 ,办学设施紧缺 ,信息化程度低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首届京师教育论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于2009年12月5日~7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樊秀萍主持,钟秉林校长致开幕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清朝中央传统的部院机构在1900年后便逐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的变化之一,是1905年设立的学部。学部的出现,虽然与清政府的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有关,但它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却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对于西学东渐及启迪民智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学部成立的历史过程及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作一些考察,进而论及其实质和作用。一、学部的建立及其机构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与此相对应,与封建传统教育相对立的近代资本主义新教育也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趋势,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与日俱增。这样,原来隶属于礼部的全国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监,便不能适应新教育的发展需要。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取代了国子监的地位,“各省学堂均归大学堂管辖。”大学堂设管学大臣,他既是大学  相似文献   

11.
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倡办,有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首先是侍郎李端桑,再就是罗振玉,最为关键的是学部尚书张之洞。京师图书馆成立后,在清末短短的两年多草创期间,除了解决人事、关防印信、经费等基本问题外,还在图书收聚等方面成绩显著。此中原因,与馆长缪荃孙有关。清末京师图书馆草创的基础,为民国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在晚清新政期间主动改造了部分旧有中央机构 ,相继设置外务部、商部、学部等新式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央机构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中心环节 ,它贯穿新政始终 ,对于中央的新政决策、新政的具体实施、中央的派系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矛盾、清朝的灭亡等重大历史问题均有关键性影响。本文对涉及1 90 1— 1 91 1年清朝中央机构改革的学术成果尝试做出归纳和评价 ,并对该项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满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明末努尔哈赤崛起于辽沈,始建军制为黄、白、红、蓝四旗,继而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扩建为八旗。至太宗皇太极时清朝建立,军势扩大,除满洲八旗外又有蒙古、汉军八旗之建。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十月定鼎燕京。满、蒙、汉八旗官兵入关后,大部分驻守京师及畿辅重镇,其眷属亦分批迁入关内。最初,八旗兵南征北战,随地驻防,调遣无定。其眷属则  相似文献   

14.
二月下旬,滁县行暑在全椒县召开了小学教育工作会议,检查落实省委批转的《中共滁县地委、滁县地区行署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若干向题的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抓好普及教育,办好中心小学。出席会议的有各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育局长、师范校长和公社中心小学校长等三百多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设置了国际法教育,开启了近代法学教育之路。从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西学,法学教育全面兴起,到20世纪初晚清新政期间,借助修律活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从深度和广度均取得飞跃发展。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肇兴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自救图存抵御外侮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一方面培养了大批新式法律人才,促进中国近代法学的产生;另一方面,因缺乏本土性,移植色彩浓厚,又带来诸多弊端。反思中国近代法学教育有助于当代法学教育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大纲(试行)》。 大纲规定在中小学的基础课程中进行教育改革,强化科普教育;在农村、乡镇建立以学校为中心或以科技站、文化馆、图书室等为中心的科普教  相似文献   

17.
京师大学堂指导与带动之下的晚清教育改革,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摈弃旧式学堂,创建我国第一批新式学校,并从改革科举内容入手,递减科举中额,废除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学制改革:在创办洋务学堂中初建一些规章制度,经过“百日维新”和施行“新政”,逐渐形成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及其更加详密、完备、谨严的“癸卯学制”;教育行政改革:将管理旧学堂的国子监归并学部,改由学部主管全国学务,新设提学使司和劝学所分管全省及各县学务,使地方学务有确定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部制改革也已起步,高校中的大部制——"学部制"遂应运而生。学部制是大部制和传统学院制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成为现今一些巨型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二之选。通过这些高校的试行,学部制的职能思想业已清晰,组织结构亦趋完善,充分表明了学部制对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强学术权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下,为培养法科人才,佐理新政,修律大臣奏请设立了法科学校,“大清律例”为这些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一。身兼律学馆、大理院讲习所、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四处讲习的吉同钧以笔代舌,作《大清律讲义》,以备教学之用,并付梓印行,广为流传。从该讲义的内容,我们可窥探法制近代化背景下,律学教育秉承法制改革、培养实用人才的宗旨,一方面继承传统注释律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方法制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农村普及教育经历了从理念萌生、制度构建、教育质量提升,到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过程,其成就受到世人瞩目。就其发展的动因而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主流教育价值理想是农村普及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中,美国农村普及教育表现出显著的特点,对于当前中国农村普及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