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困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荃 《新闻记者》2005,(2):59-59
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
刘芳男 《今传媒》2012,(12):58-59
北京雨灾遇难者遗孀受邀录制《完美释放》,该节目组官方微博随即发布节目预告,引发公众质疑,一时间"电视台消费苦难"、"炒作"之声不绝于耳。相关节目片段最终迫于公众舆论压力被删除。在灾难报道面前,记者常常会面对"尼伯特之问",如何抉择、如何操作,成为记者的难题。笔者试图由北京暴雨遇难者遗孀录制《完美释放》来探讨新闻价值悖论中有关记者的道德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雷宇 《新闻前哨》2007,(2):39-40
2004年上海《新闻晚报》内部的一场讨论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和传媒的关注。事情的起因是《新闻晚报》记李宁源采访归来写了一篇章《一名新记的困惑》,述说他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袭击身亡的某民工家属时的遭遇:其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知道儿子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接受记采访。李宁源退出后,村委会主任却陪着当地领导和一群记,浩浩荡荡地冲进这个民工的家门,领导人在老太太哭天喊地的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记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悲痛镜头。李宁源为此发问:在职业与道德面前,记如何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最近所写的《一名年轻记者的困惑》在新闻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04年6月,李宁源去采访在阿富汗遭恐怖袭击身亡的中国工人邓明文的家人。当时,邓明文的家人担心其88岁的老母亲难以承受失去爱子的悲痛,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可在场的记者得知这一线索时不仅无动于衷,相反“眼睛都发亮了”,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强行闯入。在闪光灯的不停闪烁下,老人很快便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并“配合”地释放了自己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每一个人都可以想象其中的痛彻心扉。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孔繁森同志的母…  相似文献   

5.
1.批评报道采访遇到的种种阻挠。批评报道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阻挠。2004年11月8日中央台《媒体广场》摘引一家报纸的报道:当前批评报道的采访超半数以上受到种种阻挠。而阻挠采访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拒绝采访:一些单位得知记者要去采访,如临大敌,或大门紧闭,或派重“兵”把守,让记者吃闭门羹:一些单位人去屋空,唱起空城计;一些单位让记者找不到采访对象,不是你推我来我推你,就是躲避采访:有的则当面声称拒绝采访或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久前在上海《新闻晚报》发生过一场讨论。该报国内部的新记者李宁源采访回来,有所感触,在内部业务交流刊物上发表了《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提出了在新闻采访和职业道德面前,新闻记者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新闻晚报》副主编胡廷楣很快予以回应,撰写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文,回答这个两难的问题。以后,资深编辑沈全梅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也说记者的两难》一文。这里,我们选登他们的一组文章,因为觉得他们的议论颇有意义。眼下,在采访社会新闻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它涉及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的领悟、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等等关于新闻理念、新闻伦理等不少问题。在我们庆祝今年记者节的时候,对此议论一番,可能不无启发。同时也欢迎新闻界同仁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7.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8.
陈媛媛 《记者摇篮》2005,(3):49-49,3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谢津炜 《今传媒》2020,29(3):66-67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为如何对灾难事件中的人物进行报道提供了思路。我们不妨擦除现有的身份印记,在不知道自己身份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由此形成的约定便能在维护"最弱者的最大部分利益"的同时也使信息的传递体现出最大的效能。当人物报道以鼓舞士气、促成反思为目的,以富有人文关怀的形象出现的时候,才能得到遇难者隐私及其家属情感上的部分让位。  相似文献   

10.
袁佩芬 《新闻界》2006,(4):70-70,67
当今社会,灾难事件成为电视新闻选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发生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灾难事件都会迅速登上我国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在拍摄灾难事件或者编辑灾难新闻时,如何处理好灾难类事件的电视镜头,从而使灾难新闻既能体现出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又能兼顾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记者和编辑的道义责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第一时间》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几乎每天都有灾难性报道,其中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惨案。如何在准确报道灾难事件的同时,又强化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呢?这就需要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刘颂 《记者摇篮》2005,(12):32-32
记者每天面对采访线索多如牛毛,在这些题材中,如何挑选出适合的报道对象,又是记者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媒介     
整个世界几乎都把记者看作灾祸惨剧和暴力行为的最先反映者,新闻界也往往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对灾害的报道中。本期的《美国新闻人如何报道灾难》中,总结了美国新闻从业者进行灾难和大规模暴力事件报  相似文献   

14.
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考验着媒体的应对能力,报道不当将导致伦理失范,甚至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尤其近几年来,严重的灾难事故频发,备受各界关注。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消除隔阂、获得进步是有益无害的,本文主要分析灾难事故中媒体对遇难者报道的伦理失范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伦理规范的基础上,为合理报道灾难新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灾难,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报道好灾难便成了对每一名记者的重大考验,这种考验不仅是对记者的顽强精神和意志力的考验,更是对记者在灾难面前能否作出正确分析和理性选择的考验。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多人的重大伤亡。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的时候,记者的感情、思想以及从何处着手报道,都在考验着记者的称职与否或合格与否。 仅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的重大灾难令国人心情  相似文献   

16.
杨江 《新闻记者》2013,(3):55-57
《人物》杂志对河南"爱心妈妈"袁厉害的报道《厉害女士》一文可探讨的地方实在很多,比如记者暗访的行为规范、实习生采访的素材如何处置、人物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要求区别等等,在这里,笔者想谈谈立场预设的问题。在兰考大火发生后,笔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5天的调查采访后,先后写下了调查报道《多面袁厉害》,以及记者手记《兰考大火中的各种声音》等。而细读《厉害女士》一  相似文献   

17.
谢海强 《新闻世界》2010,(10):12-12
笔者到《第一时间》当记者已经大半年了,在采访中遇到的酸甜苦辣都历历在目。时下,随着大众对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待曝光的维权意识也增强了许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搞电视报道的记者来说,  相似文献   

18.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报道刊发后,被批评单位既不通过媒体说明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方案,又不肯主动改正错误,甚至当记者找上门做进一步深入采访时,以种种理由推托,避而不见,使报道陷入僵局。  相似文献   

20.
1.根据记者招待会性质。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记者招待会所提问题是分散的、零乱的(专题性记者招待会除外),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报道呢?这要看记者招待会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影响程度。如果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把主题反映出来就行;如果是某一重要的新闻人物举行的大型记者招待会.或某方面权威人士举行的综合性记者招待会,报道可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