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环境是一个自然、历史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亦越大.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环境最终会反过来损害人类本身.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R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指人类生存所涉及的整个范畴.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却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虽然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富足,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在近百年里已迅速扩大到全球的范围,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开始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存。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本应自觉保护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限制地开发自然,向自然无穷地索取,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对人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  相似文献   

4.
地质工程     
《河北自学考试》2014,(6):109-109
专业解读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利用各种地质信息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专业。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6.
《人类和环境》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对高中地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的高度概括,理论性与政策性都很强,且教学内容抽象,概念、原理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较大。然而,若运用“图表法”展开教学,则可使知识形象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表达式:自然环境 人工改造=社会环境含义:实线圆代表自然环境,虚线圆代表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后形成的人工环境。另外,虚线的含义还表示社会环境边界的可变性,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  相似文献   

7.
正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地协调的历史,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改造人类自身的历史。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很早就被东西方的思想家们所关注,发展到近代,就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谓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指"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  相似文献   

8.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而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了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这里包含一切生命体生存、发展、繁殖所必需的种种优越条件:新鲜而洁净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空问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人类则在发展活动中不断地改变环境的供应能力。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真正产生影响,主要是有文明史以来的几千年时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现在人类的足迹上及太空,下至海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并且已经到了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地步。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并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方面的影响加以阐述: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基础。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各种资源,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最强。自然环境提供不同的水、热、地形等条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作物和耕作制度。例如:中国耕作业“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的基本格局,主要由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自然环境对工业…  相似文献   

12.
1.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密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是当地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河流是指地表以上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它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构成和改造自然环境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变化规律与气候、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高考往往以其为载体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有关河流的知识应是高考复习的重点。现将有关河流的知识及答题思路与技巧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指的是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通常涉及的是人类生存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的活动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污染物质的毒性和浓度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稀有物种的灭绝等,正在向人类发出一个警告:人类惟一的栖息地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过它自我修复速度,因此,人类必须肩负起改善环境的重任,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本身无善恶之分,对它的合理利用才能够使其发挥最大的正面效应,从而最终成为人类栖息地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活动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Ⅲ时,对大自然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天气、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当前,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阅读导引】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要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向大自然学习,收获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周围环境(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地球上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开始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过程.然而,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不仅包括与人类生产活动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即人工环境。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19.
夏芳 《中国考试》2006,(10):40-43
一、自然地理的特点及其在地理考试中的地位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人类作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研究环境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对  相似文献   

20.
自然·环境     
王冠蓉 《新读写》2008,(7):103-113
自然,这里指自然环境,即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