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诗中咏史,滥觞于先秦,《诗经》中的五首史诗叙写周朝先祖开国的历史,屈原的《离骚》历数夏商二代人君败亡的事迹,都带有咏史的成份。不过完整的以古人古事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诗当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尽管此诗被后人评为“质木无文”,但首创“咏史”诗之名目,实在功不可没。班固以降,迄至隋代,咏史诗的创作好似稀疏之晨星,诗作寥寥,未成大观。到了唐代,这类题材诗歌的创作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诗集中完整而成熟的咏史诗便有七十多首(尚不包括部分章句咏史的诗作),超过先唐咏  相似文献   

2.
秦观后期词明显有一条渐进的自我成熟路径,所以将秦观词与其人生相结合的整体观照,可以清晰看到秦观词发生转变的历史时间点为绍圣元年,经历四年的贬谪颠沛之苦的积累发酵之后,最终由唯美细腻的婉歌转化为倾吐自我生命的极致悲曲,完成了词风的转型成熟。  相似文献   

3.
中唐吕温在贬谪湖湘道州、衡州期间,广泛接触到了下层民众,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他所创作的湖湘贬谪诗关注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中唐时期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他的咏史怀古诗抒发了深刻的历史省思;他的托物寄怀诗则委婉抒发了自己的怀抱和苦闷。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贬谪中大量创作了以贬谪为题材的诗作,以诗纪行,真实展现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贬谪前的创作相比,诗歌在表现对象、创作手法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变异,表现出创作从局限于宫廷生活转向个人情志抒写的趋势,对迁谪题材诗歌的创作做出了有益开拓。  相似文献   

5.
中唐吕温在贬谪湖湘道州、衡州期间,广泛接触到了下层民众,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他所创作的湖湘贬谪诗关注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中唐时期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他的咏史怀古诗抒发了深刻的历史省思;他的托物寄怀诗则委婉抒发了自己的怀抱和苦闷。  相似文献   

6.
贬谪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有着由"文学史"的批评研究向文学理论研究提升的广泛空间以及相当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应利用各种批评形态对贬谪文学展开多元观照,并以范式转换拓展贬谪文学研究之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绍圣元年的哲宗新政,新党当权,是旧党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转折点。苏门文人在绍圣之后的贬谪,几乎是“各在天涯”。其中张耒多次被贬谪,居无定所,秦观也一贬再贬。然而,他们对待贬谪的态度却并不一致。文章试图从张耒、秦观贬谪期的诗作分析两人贬谪时期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刘禹锡二次遭贬同赴贬所途中,在临岐分别之地衡阳各自写下了三首赠别酬唱诗,这些诗作对自我遭际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抒写了生命沉沦的悲愤和忧虑,饱含了两位贬谪诗人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沧桑之感,表现了两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9.
左思的《咏史》八首打破了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的特点,首开以咏史而咏怀的新路。诗作在借咏史以咏怀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历史名人。作者将这组历史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人生思索,使这组艺术形象既充当倾吐情感的载体和现实批判的工具,又为其开启人生遣怀之门,成为其精神慰藉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受到唐诗风范、"至诚"说及"穷而后工"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平易自然成为张耒诗歌的基本特征,而晚年的贬谪经历则为其诗歌创作注入了复杂的因素,使其晚年诗作随贬谪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愤郁、通达及悲凉的不同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坛的一朵奇葩,也是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繁多,艺术成就较高,咏史类诗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情思并重,自成一家。本文就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大方面对其诗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坛的一朵奇葩,也是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繁多,艺术成就较高,咏史类诗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情思并重,自成一家。本文就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大方面对其诗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把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作为最高理想。然而宦海沉浮,稍不留神即有贬谪之危,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这些文人本想建功立业、彪炳史册,却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遭贬之后,既无法改变自身处境,又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他们难免陷入痛苦泥淖,只能吟诗作赋以述心志。人穷诗工,阴差阳错,这些诗作在文坛永垂风流。通过解读贬谪诗中的艺术手法,现代人就能近距离地窥见被贬谪诗人的心灵光辉。  相似文献   

15.
中晚唐之际,重内容而轻形式、浅切俗直、了无余味的元白诗风愈来愈遭到批评.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作以其微婉转折、意韵深远、文质益彰的风格,对之加以纠正和反拨,以匡正其缺失,在思想的开掘和艺术的追求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带动了晚唐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和柳宗元有着极其相近的苦难经历,政治遭遇也相同,纵观其二人贬谪时期的诗作,他们诗歌有很多相同之处,那就是遭遇贬谪后仍然执着于理想、执着于现实,不甘的心中孕育着无奈。在坚守操守的同时,其人格精神得到了升华。他们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沈佺期之贬谪岭南,是一次痛苦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诗歌艺术的拓展时期.这次贬谪使得沈俭期竭力运用近体诗来表露他在贬谪中的多种情感,特别是成为第一批首次用严格规范的近体诗描写岭南山山水水的诗人,这样的诗作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读一读沈佺期贬谪岭南时期的诗歌,其中的由不白之冤带来的激愤,其中的山山水水的奇险怪异,是会永留记忆中的;而其完美的结构、谐美的韵调以及形象的语言也是难以忘却的.  相似文献   

19.
李贺在其诗作中表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自我”,是他这个“自我”对人生世相的独立观照.他的矛盾心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也与他自身特殊性有关.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容许他实现理想,现实生活让他自惭形秽,宗孙情结使他自视清高,封闭的生活方式养成他孤僻性格,功名欲望又迫使他不时奔走.  相似文献   

20.
“阿波罗精神”的实质就是正确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不要为达到一些无法达到的目标而烦恼。济慈是一位具有阿波罗精神的诗人,他的阿波罗精神一方面体现在他能够限制自己的愿望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体现在他能够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并进行无利害的观照。正是由于他把这种阿波罗精神蕴于自己的诗作之中,所以他的诗作能够起到“缓解人们的忧虑,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