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赶超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赶超对象锁定英美;赶超时间从"五六十年"、"十几年"、"两三年"、再到"一百多年";赶超步骤从"两步走"到"两个阶段";赶超指标锁定钢铁产量,赶超手段采用群众运动;赶超要求是"多快好省";赶超道路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赶超"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速性、粗放性、非均衡性、群众性、政治性。毛泽东"赶超"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求富求强的百年宏愿,激发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符合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利益。但也毋庸回避毛泽东的"赶超"思想脱离了国情,确立了不恰当的指标,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忽视了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赶超思想是后发式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发展思想。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确立了其有中国特色的赶超思想体系,不但对赶超目标与赶超重点进行了确立,而且进一步制定了赶超政策,挖掘了赶超源泉。毛泽东“赶超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又有消极的影响,对其评价要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运动前夕,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并参加莫斯科会议,这次出访活动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提出“赶超英国”,既与其在国内反“反冒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同时,莫斯科会议使毛泽东感到中国作为政治大国受到了经济束缚。为消除经济束缚,实现“赶超英国”的目标,毛泽东决心发动大跃进运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两利”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后一段时期处理私人企业劳资关系的主导思想。20世纪20年代前期,毛泽东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已经萌生了“劳资两利”的思想。1934年,毛泽东初步提出了这一思想。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劳资两利”的思想趋于明确和具体。建国初,毛泽东仍然坚持和实践着这一思想。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提出的依据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民主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期利益的共同性;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双重性;党使劳资双方接受“劳资两利”政策的可能性。为了落实“劳资两利”的思想,毛泽东主张,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工人权益,也要保护资本家的正当赢利;要通过劳资双方订合同、采取合理步骤和以不影响生产为前提解决劳资纠纷;纠正党内对劳资关系的“左”倾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章思想概说曾祥芹,王绍令从1936年到1993年,毛泽东思想研究已有56年的历史了。但是,还没有人专门进行“毛泽东文章思想”的研究。我们提出“毛泽东文章思想”这个新概念,是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并列的术语,它包容“毛泽东新闻思想”,属于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赶超”战略从初步提出、实施受挫到复于正常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一战略的提出是由于当时的内因、外因所决定的,由于主观盲动、脱离国情等原因,使“赶超”战略实施受挫,然而对“赶超”战略要实事求是的评价,它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青年毛泽东创建新村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荫芽;而从革命战争年代提倡、追求的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渐渐转向实行社会主义,则体现了理论上的升华;而从"大跃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则使这种探索陷入了历史的迷雾中。  相似文献   

8.
1956-1957年,是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从辉煌胜利的高峰走向晚年悲剧的转折年代。1957年以后毛泽东的思想逐步“左”倾,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理论根源。具体而言,包括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量,急于改变“一穷二白”落后而面貌的强烈的赶超意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和阶段斗争的惯性作用。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某些成功经验绝对化,对马克思主义某些理论的简单化、绝对化甚至误解,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毛泽东本人的个人专断等。  相似文献   

9.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上 ,坚持和平解决 ;在台湾问题上 ,经历了从“武力解决”、“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的变化过程。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和平解决的思想。两代伟人都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研究客观实际 ,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实质上就是一个追赶并超越先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探索中,毛泽东形成了“赶超型”的现代化思想,提出了包括现代化赶超的目标、内容、时间步骤、方式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成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赶超战略是后发式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确立了其有中国特色的赶超战略体系,不但对赶超目标与赶超重点进行了确立,而且进一步制定了赶超政策,挖掘了赶超源泉。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形成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又有消极的影响,对其评价要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2.
"赶超"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的试图在一定时期内,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追上并超过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状况的一种战略构想。"赶英超美"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极为振奋人心的口号,产生过广泛而重大的影响。"赶超"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大跃进"运动为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此之前,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建设一流大学进程的逐步推进,一流的多校区发展模式研究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学生工作只有坚持"一个大学"的思想、"一流目标"的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思路上肯思考、在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在队伍建设上求突破,才能真正推动多校区的学生工作赶超一流。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要创造新的理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到邓小平“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论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毛泽东“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到邓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追求中国特色的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系统思想的基础奠定时期,延安的"文化革命"象征意义非同一般。总体说来,毛泽东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具备五点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出发,建构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建设文化领导权理论;以《讲话》为文化思想纲领,形成奠定国家秩序的文本;通过知识分子改造,实现知识分子的有机化;以积极争取和批评教育为手段,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同意"。  相似文献   

16.
1957 年底到 1958 年上半年,毛泽东对反冒进的严厉批评,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改变了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成为发动“大跃进”的前奏曲;助长了“左”倾思想的发展;是党内民主集中制转向不正常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文革”前夕 ,毛泽东集中创作的数首诗词 ,从创作缘由去解读毛泽东彼时彼际的思想、情绪 ;从毛泽东诗词诗意化地表达情致、心态的角度 ,去欣赏其诗词大多作为“政治诗”的艺术特色。毛泽东在诗词方面一直较为注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个性高扬的“三李诗” ,而不太喜欢杜甫的诗作。但到了他的晚年 ,随着心境的转换 ,在诗的意趣上却又不自觉地趋向杜诗的赅博沉雄。这不能不看作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上的一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1,(9):111-117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1,(25)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侧重以统一战线形式实现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多党合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制度层面架构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内合作”为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本文从“体制外合作”和“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