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对“拿来主义”进行了剖析。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是越来越多,比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企业管理新经验等等。所有这些“拿来”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眼下,在奉行“拿来主义”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拿来记者”。  相似文献   

2.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3.
真没想到我这握了17年枪杆子的手,居然也耍起了笔杆子,而且颇爱写那些“说长道短”的评论。说起写评论,还真有不少心里话要说。近3年来,虽然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了100多个“豆腐块”,却又没有一篇满意之作。即便如此,亦有不少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出版发行工作的情况,可以拿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作代表。“一·二八”以后。商务重整旗鼓。以发行教科书为根基,又出版各种所谓“杂书”。在《新闻报》上每天登一方块广告,标榜日出一书。广告就以“每日新书”相号召。通过自己在全国的分馆。专门发售本版书刊。生活书店自己出书不多,但总经售(代理发行)的书却不少,新知书店出版的书。也是全部按六折委托它  相似文献   

5.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6.
1月3日人民日报一版有篇短文叫《十拿十稳》。说有两位记者采写一篇批评稿,决心做到“十拿十稳”。他们搜集了大量材料,只用了亲自核实的一小部分,一时难核实的一律不用。稿子发表后,被揭发的人提不出半个不字。这种做法值得大大推广。经常有这情况,某篇报道出了“官司”,有关部门核查结果,只要做出“报道基本属实”  相似文献   

7.
近来,报上刊登的连续报道不少。常见的有“见闻”之一、之二、之三……,“纪实”之一、之二、之三……。还有一组一组的侧记、述评、风情画,等等。一组好的连续报道,往往会吸引读者,使他们看了上一篇,就想读下一篇;读了下一篇,又回顾上一篇。但现在有些连续报道却缺乏这种魅力。原因何在? 第一,标题老生常谈。如反映一个地方的变化,标题中常有“巨大变化”、“日新月异”、“新天地”等词语出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常用  相似文献   

8.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9.
十年来,天津某预备役师宣传干事王立华执着地耕耘在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走过的岁月,她说:再给我这样的10年青春,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的岗位。“那一年,新闻作品终于超过了散文”读大学的时候,王立华平均每个星期要看两本文学书,而自己写的“小豆腐块”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其中几篇更是被教授看中,拿来当范文讲。可是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散文却成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毕业刚分到部队那会儿,团里的政治处主任就给她下达了任务:“小王啊,你是我们这儿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地方报发国际新闻,基本上是选发新华社或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通稿,只须“拿来”就是了。事实并不尽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仍有一个再把关问题。 举几个例子: 一、单纯追求报纸的“卖点”,片面理解新闻价值,在编辑方针上出了偏差。比如戴安娜因车祸丧生的报道,不少报纸长篇累胶地“炒作”,从死因之谜到其生前绯闻,从葬礼之盛到其身世生平,唯恐不详。甚至天天发国际版头条。飞机失事的报道也是如此。这样,不但牺牲了其他有价值甚至有重大价值的新闻,更主要的是没有把握好“量”,在趣味倾向上…  相似文献   

11.
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个叫约翰的人,左手和右手做事时常发生矛盾。左手拿东西,右手就阻止不让拿,左手要脱衣服,右手却非要穿。有一次,约翰生气,左手握拳要打他的妻子,可右手却去救他的妻子,不让左手去打。看到这里,我心中顿时产生“?”:此人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我接着往下看,原来,约翰是一名老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受伤,得了癫痫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医生为他做了脑科手术,由于手术的失败,致使约翰左右手自相矛盾。这篇报道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它先在你心中画一个“?”,然后再把这个“?”拉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然而,我平日读报纸,心中常常出现众多的“?”。这些“?”,有的至今也没办法把它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信仰佛教的较多,根本不拿上帝当回事,所以口号“拿来”了,但宗教意识却不可能“拿来”  相似文献   

13.
我写通讯报道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的稿件五十三篇,其中来信十八篇,小杂谈十篇。这些稿件有一个特点,就是抓的“新”,反映出了群众的心声。近几年来往我家送报刊的先后有三名乡邮员,其中两人十天半月不送一次,一人按时如数送到。经过询问,前者端的是铁饭碗(长期工),后者是“泥饭碗”(合同工)。前者自恃条件优越,干不干工资照拿,后者却不然。因此干得不错。我想铁饭碗砸不破,就不能加速四化建设步伐,以此为例,我写了一篇《莫让“铁碗”旱涝保收》的小杂谈,稿子寄出不长时间,就在人民邮电报上发表了。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一天,我因自行车左  相似文献   

14.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15.
论文与文法     
写论文须讲究文法,这似乎不成问题。有位相识拿来一篇科技论文,叫我在文字上帮他润色,在语法运用上把把关。我说:“您是大学生,我这个大专还是自学考试的,这不是让我班门弄斧么?”他说:“我们搞理的不象你们搞文的,不太讲究文辞。”推却不掉,我看了,其中语法毛病或表达不清的地方,多得出乎意料。这倒引起我想发一番感慨了。  相似文献   

16.
9月中旬,我们报社的两位记者,在采访遇到阻力、几经波折之后,写出了一条批评高考录取新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新闻稿。稿中揭露:某些领导及招生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走后门”,使自己的“关系户”考生能低分进入重点院校,而不少无“关系”的农村高分考生的档案,却无人问津。从办报抓新闻的角度看,这篇稿子击中了社会时弊,很有发表价值,而且发表后定会引起广泛关注。可是,当时社会上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我们在厂宣传报道工作和通讯员队伍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半所出厂报8期,采用来稿101篇,对外报道5篇,结束了我厂多年来对外报道“零”的历史。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齐抓共管。过去全厂宣传工作由宣传部“独家经营”,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毕竟精力有限,工作中薄弱环节不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我们由宣传部牵头,联合厂办、工会、共青团齐抓共管。从  相似文献   

18.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2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基层中队“饭前说事”画上句号》。这篇从基层常见的事情中挖掘的新闻一经见报,便引来不少好评,还被评为军报当日好稿,由此可见,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中未必没有新闻,这篇稿件告诉我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要“熟视无睹”,因为有些“一碰就响”的好新闻就蕴藏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一所职业学校开学,本来这类新闻已报道过不少,该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了。这篇快讯的作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努力提出了给人以启迪的新见解。新点子,追求一个“新”字,唱出了翻新调来。这个“新”集中体现在立意上。主题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随意“拔高”。这篇快讯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紧紧抓住开发利用海涂的关键是搞智力投资这个主题,从办职业学校培养“财神爷”来唤醒千年沉睡的海涂上,挖掘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