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物理讲到声波的干涉时 ,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让音叉振动发声 ,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 ,它们产生的两列声波会互相叠加 ,围绕正在发生的音叉走一圈 ,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或者同学坐在教室不动 ,让振动着的音叉转动 ,也能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可是 ,用音叉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缺点 ,一是音叉声音较小不能保证教室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听得清楚 ,二是音叉振动发声的时间较短 ,对声音忽强忽弱规律性感受还不深刻的时候 ,声音便渐渐地消失了。为了弥补这两点不足 ,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用录音机代替音叉来…  相似文献   

2.
没有发波水槽也能做水波干涉实验,下面介绍用音叉观察水波干涉的方法: 1.直接观察: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然后把两个叉股同时贴近水面,两个叉股之间就出现显著的凸凹条纹,这就是两个又股引起的两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的音叉,两个叉股的质量是均匀而相等的,音叉的重心位置在叉柄的纵轴上。用橡皮锤敲击一个叉股后,两个叉股同时开始振动,而且两个叉股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振动的位相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故音叉在振动中,它的重心位置是保持不动的,手持叉柄,手感觉不到音叉的振动。  相似文献   

4.
在讲声音的共鸣时,一般都要做音叉共振的演示实验。可是,在讲台上做这个实验时,后面几排的学生往往不易听清。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用无线话筒和调频收录机来扩音,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取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支持这两个音叉的两个箱子口彼此相对,把无线话筒C放在B音叉的箱子口旁边,在较  相似文献   

5.
姚素君 《物理教师》2009,30(10):13-14
在音叉的振动中,很多教材都认为两个叉股产生两列声波,音又振动是两列声波干涉的结果.本文阐明了在音叉振动时每个叉股都产生两列位相相反的波,故音叉的两个叉股就产生4列声波,利用干涉机理说明音叉的振动就是4列声波干涉的结果,从而可用声强传播的方向性和声波的干涉理论来解释绕音叉叉柄纵轴旋转一周就可以听到四强四弱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音叉干涉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声波的干涉,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154页对此有一段叙述:“当我们敲响音叉的时候,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会发生干涉,我们围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对于上述实验笔者曾做过演示,并做了一些改进(如采用振动强的电动音叉作声源,用话筒作声电转换,将讯号放大后引入示波器显示),其观察结果与上段课文描述相符,在音叉的周围  相似文献   

7.
关于音叉周围的声波干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一册第154页上介绍声波的干涉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当我们敲响音叉的时候,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它们产生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必修本第一册154页关于声波干涉的论述如下:“声波也能发生干涉,我们敲响音叉时,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会发生干涉,我们围绕发声的音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深学生对“频率相同”这一干涉条件的认识,我们用“气门筋”于示振音叉上,成功地演示了干涉现象。做法如下: 实验器材:两个示振音叉,两个橡皮锤,一根长约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176页中关于《音叉的共鸣》演示实验 ,书中说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 ,相隔不远并排放在桌上 ,打击音叉A的叉股 ,使它发声。过一会儿 ,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可以听到没有敲响的音叉B发出了声音。如果在音叉B的叉股上套上一个套管 ,改变音叉B的固有频率 ,重做上面的实验 ,就听不到音叉B发出的声音了”。在实验音叉共鸣时 ,声音太小 ,不能使全班同学听清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 ,我们利用光杠放大原理 ,进行了改进 ,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图所示 :A、B是音叉 …  相似文献   

11.
原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一节,安排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音叉,左边音叉旁挂一个塑料小球,敲击右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176页中关于<音叉的共鸣>演示实验,书中说:"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相隔不远并排放在桌上,打击音叉A的叉股,使它发声.过一会儿,用手按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停止发声,可以听到没有敲响的音叉B发出了声音.如果在音叉B的叉股上套上一个套管,改变音叉B的固有频率,重做上面的实验,就听不到音叉B发出的声音了".在实验音叉共鸣时,声音太小,不能使全班同学听清,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我们利用光杠放大原理,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刘润成 《物理教师》2012,(12):35+39
声音的共鸣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一般440Hz)分别固定于两只相同的共鸣箱上,使它们的共鸣箱开口相对并排放在桌面上,用橡皮槌敲击音叉A,使它振动发  相似文献   

14.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162页,演图1示声音共鸣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A和B,使它们的共鸣箱开口相对.用橡皮槌敲音叉A使它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捏住A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这时,我们就能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明两音...  相似文献   

15.
双臂音叉产生干涉现象探究浙江省诸暨县学勉中学魏致远几经修订的高中物理课本,直到最近人教社编的高中试验课本《物理》和高中物理读本,对“声波干涉”的演示实验都采用这样的表述:“音叉发声时,它的两个叉股是两个相同的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发生干涉,产生加强区...  相似文献   

16.
原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一节,安排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音又,左边音叉旁挂一个塑料小球,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塑料小球弹开。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这个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很难成功,因为它对音叉的频率要求很严格。现行教材将此实验删除,却没有新实验来替代。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设计了一个替代实验,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18.
张标 《学子》2013,(6):161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理论后,为了加深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会做一些拓展性的实验,在做此类实验时,要遵循实验的正确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所谓正确性就是这个实验能解释这堂课所学习的新理论,所谓可操作性就是做实验时需考虑调节方便,便于操作,下面我来谈谈一个容易被错误解释的实验。学习波的干涉理论后,教师往往会用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敲击两个音叉,发出两列波,教师在上面走,相当于学生在  相似文献   

19.
在作音叉共鸣实验时,产生共鸣的那只音叉往往发出的共鸣声音很小,后排学生很难听到.若用普通的话筒扩声.会把环境噪声也同时放大,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音叉本身为铁磁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剩磁.它一旦振动起来,能产生两种信号,一种是声音信号,另一种是磁信号,它的频率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若用一个类似磁头的线圈靠近起振的音叉,就能检拾到这个信号,使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把该信号经音频放大器放大后在喇叭中输出,会使音叉发出的声音明显增强,而外界噪声却不被放大.  相似文献   

20.
音叉干涉的定性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声的音叉周围存在互相间隔的四个声强区和四个声弱区,如图1所示。本文从波的叠加原理出发,同时考虑到声波的相位差别、强度分布和声波波长λ远大于音叉横截面尺寸d的具体情况,用两种方法定性解释这个现象。插图中的实线圆弧和虚线圆弧分别代表密部和疏部或反相的波面,而各处声音强弱则以文字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