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权论"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母系制”,从血缘继嗣按母系确认的本义上说,人类学的经验事实并不支持它具有普遍性,但即便在按母系继嗣的群体中,“母系制”也不能推民出“母权制”。女性特有的生育以及哺育后代的功能。因关系到种族的繁衍,使女性受到尊重敬爱,“母子之情”便具了社会意义。但明显的事实也说明,这种“母子之情”的社会地位,决非仅仅为“母系制”所独有。“母权论”忽略了一个相关事实:即使在父亲血缘身份清晰认定存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原始女性还是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去设法指认“父亲”,以寻求男性帮助其监护和教育后代,但对“母权论”更具挑战性的反驳,“母系制”却非女家长制,虽然继嗣是通过母系推算,但女性长的社会职能仍限于与家庭或“基地”的管理事务相关,她们在该继嗣群中实际上并不行使权力,而仍是由男人行使权力。只不过这些男性,只是通过她们来推算继嗣的妇女的兄弟,并非她们的丈夫。“母权论”思维方法的最大失误,就是他们不懂得,造成女性特殊社会地位的生育、哺育后代的生理优势,一开始就得失相兼,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劣势”。她们为此必然也必须放弃在狩猎、采集以及后来农业经济生活中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农业由妇女发明一说也难以成立。男女社会地位随着经济、军事、政治情势等等的变异,确有越来越向男性倾斜的趋向,说明影响两性社会地位的变数很多。在这方面,男性变动的余地明显女性大得多,女性前述的优势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劣势,并不是女性减少了什么,而是男性增加得太多。  相似文献   

2.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3.
如何归纳和总结浩渺纷繁的史实,是教好、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的第一个关键。现以国家师范教育司编写的《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自己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经验,谈谈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对解决归纳、总结各阶段历史问题有所帮助。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时期此期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即人类最初的发展历史。应主要把握氏族制是如何由“北京人”时期经过“山顶洞人”时期而发展为“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时期是氏族制发展的繁荣阶段,要把握好此期氏族制的特点。在父系氏族…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的“奥者奥卡”制度是较诸氏族制度更为古老更传统的制度,她是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也是由父系和母系双系大家庭组成的社会制度,是氏族制的前身。“奥者奥卡”制度在1949年以前仅保存其残余的外壳,但时至今天在赛罕村的拉祜族村落中依然存留。礼物的交换关系是维持“奥者奥卡”制度生命力的源泉,以前人对“奥者奥卡”制度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的鲜活资料对这个古老的制度从微观角度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由猿猴进化来的达尔文理论与原始社会都是从母系氏族逐渐发展为父系氏族的分期是不一致的.而且考古资料不能证明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非常复杂的人类社会,其原始社会的进化都是从母系氏族变为父系氏族并不一定是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6.
按照当代历史学家的说法,姓是母系币族社会的图腾和族徽演变来的。当时,实行族外同辈婚,甲氏族的同辈众男子,嫁到乙氏族,成为乙氏族同辈众女子的共同丈夫,因而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母系氏族只知道自己的始祖母。人们探讨自身的来历,却又无法解释清楚,于是就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人格化、神化,认为自己的祖先即始祖母是被这一神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所感化而生。因此,这一神物将会永远保护自己。这一神物,就成了这一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成为了甲氏族区别于乙氏族的“族徽”,成为了这一氏族的姓。也许夏氏族是以薏苡为图腾,商氏族是以燕卵为图腾,周氏族是以巨人脚迹为腾图。后人不了解这一历史真象,于是把它看成神话故事。又正因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写成文字时,“姓”大多被后人加上“女”旁。《说文》说,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黄帝之后百(鱼攸)姓“姞”,少昊氏姓“嬴”,藻朦姓“姚”,祝融之后姓“(女云)”,等等,全都从“女”。  相似文献   

7.
《乌桓传》对乌桓的记载有混乱之嫌,若不搞清,有碍于正确认识乌桓历史。如:“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为妻家仆役2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看后让人觉得条理不清。以博深著称的马长寿和内田吟风二先生,也把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混在一起。马先生说:“唯一的解释就是母方有氏族,而父方则只有家族没有氏族,所以父方没有‘族类’,自然就没有族属给他报仇了”(《乌桓与鲜卑》127页);内田先生说:“在乌桓母系社会时期,因为从其他氏族来的父亲和与父亲同来的异母兄弟是所谓外氏族者,故属于母亲氏族的儿子杀害了父兄也不会受到母系氏族的制栽”(《北亚史研究》)38页)。这里我们暂不去讨论家族和氏族有什么不同,但在母系社会,人们一般不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谁是自己的异母兄弟。按照血族复仇的通则,“外氏族者”被“母系氏族”杀后,虽然不会受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对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母系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的革命意义究竟何在?我认为就在于私有制开始登士历史舞台。恩格斯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论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时”,私有制的萌芽就绽开了,马克思说:“个人的财产一般是私有物。”马克思还曾摘录了科瓦列夫斯基的话说:“武器和衣服自古以来也就是私有财产。母系繁荣时期,一些常用的武器(也等于王具)和生活用品已由氏族分配给各个母系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是因血统的束缚、生产资料氏族所有制、集体的生产和消费、氏族的风俗和宗教的崇拜而统一起来的。在氏族制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连续的阶段——母权制和家长制——被替代了。母权制时代,计算氏族内的血统关系,是要按母系进行的;妇女在氏族内占有优势的地位。在家长制时代,母系家族被大的家长制家族所替代,计算血统关系开始按着父系进行了。由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仓林忠现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群之所以首先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如历史学者孙秉莹、赵连泰、冯兴盛认为:“在血缘家族内...  相似文献   

11.
“舅权”是在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形成的,“舅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就有必要从“舅权”的生成及现代闽地风俗的表达两方面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源头,华夏文明的代表人物是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上古时代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部落领袖。当时黄河中游各部落大多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而轩辕统领的部落最早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相传轩辕修德振兵,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因此各部诸侯敬奉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相似文献   

13.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确立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在“数以亿计”和“数以千万计”的结合部、产业服务是高职师资队伍社会实践的主要层面这两个重要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明确高等职教的社会定位或者说与社会的联结关系应确立在产教结合上,即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与之相应,在师资队伍内部不宜实行学衔制,而应代之以某种有利于推动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职务等级制。  相似文献   

15.
母系氏族社会是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切古代民族,都经历这一阶段。情况各有不同,但有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勿庸置疑的。恩格斯说:“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本质及其对部前的关系。这—卓越发现把原始共产主义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我们不妨通过摩尔根对北美洲易洛魁人社会结构的描述,及其他地区氏族社会生活的原始形态的综合比较,来寻求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或基本)特征。 易洛魁人的氏族社会 历史前进的时候,一部分人类却僵化起来,变成“社会化石”。易洛魁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生活在美国纽约州中部地区,被发现时是处在母系制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单亲家庭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身血缘父母的一方或双方因病或意外死亡;另一种是生身血缘父母因为某些家庭因素而导致的离异,子女在法律上随父亲或母亲,生活中失去与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到秦汉,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婚姻观念、男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而引起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父系制社会取代母系制社会、适应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保障及伦理规范的熏陶以及变革中所谓的“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经过长期的渔猎采集生活,大约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开始出现了玉米种植经济.从此他们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形成各种不同的印第安人集团——氏族和氏族联盟,到十六世纪欧洲殖民者侵入之前,各个部落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多数处在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但是,从墨西哥沿中美洲危地马拉到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即沿中部太平洋岸一带地区,却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先后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文化中心,玛雅文化就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审美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建立,女性由“统治者”地位逐渐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相对应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女性的人体美、品德美、装饰美、性情美等方面来对比观照《诗经》、《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清晰的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女性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时代实行的是贵族和平民双轨并行的婚制。长期以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所谓“圆珠圭璧”的民间婚恋诗,而对贵族阶层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关注不多。文中对《诗经》中出现的贵妇形象依次从少女、新娘、妻子、母亲四个阶段来叙写,以追溯诗经时代贵妇的人生轨迹及其真实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